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老人家庭急剧增多。家庭虽然在中国养老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传统家庭模式的解体,“空巢”老人的出现与传统的养老模式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家庭照料资源减少、社会照料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形成了老年照顾资源的断层,而新的社会养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实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模式有诸多的优势,现阶段要充分重视社区在为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尤其要完善“空巢”老人社区照料服务体系。
“空巢”老人家庭是指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独居老年夫妇家庭和单身(寡居)老人家庭。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老人家庭急剧增多。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其中,空巢家庭户占22.83%。按普查结果计算,全国3.4亿个家庭中,至少有2340万名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会照料。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空巢老人人数将占老龄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到2010年,60岁以上老人家庭中,80%将是空巢。近年来,屡有空巢老人倒毙家中数日后才被发现的惨剧见诸报端。有关专家表示,这种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
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数量和比例的剧增,带来的社会和家庭问题非常突出。数千万空巢老人家庭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帮扶服务和社会救助等都将成为重大社会课题。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关注空巢老人的困难,帮助他们安度晚年,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力图探索在传统家庭模式的解体,空巢家庭老人照料资源断层的情况下,重视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建立一套完善的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
一、“空巢”家庭老人照料资源断层的分析
就整个社会发展而言,老人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最终将导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改变。空巢老人在家庭照料难以为继,社会照料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形成了老年照顾资源的断层。
1.家庭照料资源减少,精神慰藉缺失
空巢老人家庭问题实质是“老年安全带”发生了危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强。如果老年人身边缺少监护人,他们与家人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了断层,将导致“老年安全带”出现松弛甚至断裂。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中,老年人生活照料主要由配偶和子女承担。随着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数也将随之增加,家庭养老的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家庭成员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照料任务。老年人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的生活照料重担,近95.72%是由家庭成员来承担的,其中依靠配偶照料的占24.39%,依靠子女照料的占70.88%。受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家中雇用保姆或小时工的比例很低,仅占0.81%。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代际分居,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家庭日益小型化和功能的弱化,导致老年照顾资源出现断层。这意味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空巢老人对照料需求的连续性、即时性要求,子女也因为工作竞争压力的增大而感到力不从心。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老龄化更倾向于少子高龄化,家庭供养资源正在减少,供养能力正在下降。还有一种情况,即子女工作或者出差期间老人孤独在家的情形,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代际分居所造成的空巢家庭,而是因为时间的不能共享所造成的更为普遍的“准空巢”家庭,这类准空巢家庭老人的照顾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另外,空巢老人精神照料也面临着缺失的问题。据2000年底民政部和中国老龄中心作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以下简称《抽样调查》)显示:城市有24.2%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在农村则达到35.1%;在独居的老年人中经常感到孤独的比例在城市为43.8%,在农村为55.0%E3J。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空巢老人无法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由于老年人与邻居的交往能力减弱,容易产生孤独感。经常独处、很少与人交流的老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这样老人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有的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老年人的精神卫生和精神慰藉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机构养老资源不足
对于那些子女对护老工作产生厌倦、与老年人关系不好、希望摆脱照顾责任的家庭,或家庭由于子女数少、子女工作时间长且压力大、没有精力照顾老人的家庭,或家中有长期患重病需专业照顾的老人,送老人进养老院也是一个选择。但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养老机构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据《抽样调查》统计显示:在城市,每万名老年人拥有1.92个养老机构(福利院、老年公寓、敬老院),床位65.91个,工作人员12人,平均每个养老机构收养老人49人;在农村,每万名老年人拥有3.54个养老机构,床位69.28个工作人员11人,平均每个养老机构收养老人48人。无论城市或农村,老年人住养老机构的比例大约为5‰,床位的不足和设施的有限成为机构养老的明显限制3_。不仅数量不够,而且从价格上来看,目前到养老院所花的费用普遍较高。机构照顾按等级收费,加上一次性的人院设备赞助费、老人生病的住院费等,高昂的开支也非普通家庭承担得起。2005年大连市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查表明,在选择养老机构因素中,首先考虑价格高低的占83.3%。
另外养老院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近年来企业和私人兴办的养老机构,设施条件水平低、功能单调,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不能全方位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休息、饮食起居和护理等服务,这使得老年人在福利院不能得到预期的专业服务。
二、“空巢”家庭老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及社区服务的优势
一般来说,老人喜欢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家庭功能的弱化,家庭照料资源减少,而机构养老成本过高,并且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因而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模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它是对“家庭养老”方式的有益补充。
1.“空巢”家庭老人社区服务需求广泛
居家老人日常养老需求,绝大部分表现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2005年大连市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查表明,老年人对社区老年服务的需求(除医疗健康需求巨大之外)相当广泛。一是医疗保健需求。77.5%的老年人需要社区医疗服务,51%的老年人需要健康指导。在社区医疗服务中,上门体检、看病和家庭病床具有相当大的需求。37.5%的老年人希望“医生上门定期体检”,31.5%的老年人希望“上门看病”,20%的老年人希望“建立家庭病床”。上门护理、陪护看病及取药、心理咨询也有一定需求。二是法律需求。在发生赡养纠纷时,63.5%的老年人找社区解决;24.8%的老年人需要“法律咨询”。三是养老信息需求。57.5%的老年人需要通过社区工作人员获取养老服务信息。四是娱乐健身需求。41%的老年人需要通过社区“娱乐健身”。五是家政服务需求。35.3%的老年人需要社区提供“家政服务”,包括清扫、洗衣、做饭等。六是人际交往需求。21.5%的老年人需要通过社区“交流沟通”。
近年来,尽管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老年人的需求而言,还存在较大的缺位。据2005年大连市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社区供给还不能满足需求。老年人需要的社区服务中,医疗服务占77.3%,健康咨询占70%,家庭求助电铃占36.8%,日间托老所占26.5%,老年活动室占74.5%。在老年人这些需求很大的社区服务项目中,社区供给却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由此可见,社区在为老年人服务特别是空巢老人照料服务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完善空间。
2.社区照顾与生活支持优势明显
即使年龄增加,身体老化,精力衰退,很多老人依然会选择居家养老方式。2005年大连市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查表明,有74.6%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实际上,居家照顾肯定是老人养老的主要形式,空巢老人也不例外。其实,即使在发达国家,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
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也只有占老年人总数的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从成本方面看“居家照顾”是一种最经济的公共消费,一种善用社会有限资源的办法。但“居家照顾”绝不是以牺牲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和子女的幸福、降低自身的生活质量为代价的。西方推行居家养老是有前提的,即一定辅以“社区支持”或社区照顾。社区照顾就是通过政府和社会为不同需要的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协助老人延长留在家中生活的一种方法,让老人有能力维持一个足以自顾的水平,在自主和独立的情况下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多·滕尼斯对社区所下的定义是: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社区所具有的组织服务功能、情感交流功能和邻里互助功能,是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重要保证。
居家养老、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社区照顾,有利于减少养老成本,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开展社区照顾,利用社区资源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实行无偿、低偿的服务模式有利于缓冲目前的未富先老状况所带来的老人赡养的社会、家庭压力。
(2)符合老人的心理。老人大多数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到养老机构去生活,选择社区照顾,无论是从面子上还是心理上,都让老人比较容易接受。虽然大多数老年人是离退休职工,他们的经济、医疗都能得到社会的保障,但他们还需要亲人的照料和精神上的交流,这是其他养老机构所无法替代的。所以老年人一般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生活环境。有研究指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对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是否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对老年人的主观生活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
(3)有效利用社区闲置资源,提供就业岗位。开展社区照顾,在社区中开设空巢老人照顾、老人日托,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挖掘社区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就业岗位,使下岗待业者能够找到服务的机会,调动了社区的闲置资源。同时,庞大的空巢老年人群体,既是被供养者,又是被服务对象,对于建立老人之间的互助网络,有效发挥老年人余热,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社区志愿者的爱心服务将成为社区安老助老的重要力量。
(4)实行社区服务还有诸多的优势:不离家,满足情感需求;建立老人有效的支持网络;能增加社区的关怀感、安全感、归属感,培养社区的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且通过社区照料满足家务劳动等各方面的需求。
三、建立“空巢”家庭老人的社区生活支持体系
2006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认真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保持家庭关系稳定和睦,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为城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老年人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_l6J。社区照顾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上的引导和资金的支持,政府应在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如辽宁省充分发挥政府在养老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把养老福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福利彩票公益金的使用也以老年人福利服务为主要投向,逐年分步实施。近两年,仅省级就筹集居家养老资金2000多万元,完成1.8万户居家养老,新增公益性岗位1.5万个,服务人员培训率90%以上;全省共建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480个,日问照料室、活动室、托老所3789个,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体活动和精神慰藉等服务,每日服务量达36万人次。
(2)整合社区各种资源。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参与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增加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和私人赢利机构的合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向居住在社区(村镇)家庭的空巢老人提供低偿的、各种有差异的养老服务,让老人有一个真正选择的权利,以便更有效地满足老人的需求。
(3)建立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社工队伍。建立专业社工队伍是保障社区为老年人服务朝着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措施。社区照顾中的大量的专业性服务应该由专业工作者来承担,同时在社区照顾服务中起指导的作用。无专业色彩的服务由一般职业服务人员承担,还有许多工作有赖于志愿者的协助来完成。、
(4)为空巢老人提供入户服务。随着中国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增多,对入户照料、护理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些服务包括:定期接触,如家访和电话联络;情绪援助服务;简单的个人协助,如接送诊所医院、家庭医疗护理、处理简单的家务等;日问照顾;接受常规的服务等。这些服务应是一些针对性和实质性很强的服务,通过提供这些服务,一方面降低空巢时老人面对的危险,为老人创造可以独立、自主生活的条件;另一方面增加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提供一个增进社交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的地方,让老人自由选择相应的服务和参与合适的活动。
(5)建立家庭照顾与社区照顾互补支持网络。社区照顾不但不应该也不会削弱家庭的照顾功能,而且因家人在照顾老人方面的负担减轻了,反使家人更容易接受老人为家庭成员,在可能的范围内负起照顾的责任。社区定期开办家庭照顾的各种咨询服务;开设家庭照顾者训练项目,提高家庭照顾者照顾老人的技术与能力;开展暂时托管等服务,分担家庭长期照顾的责任,帮助家人接受老人为家庭的成员等。这样,发挥家庭照顾与社区照顾相辅相成的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构筑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的养老模式和社会服务体系,将是适合我国城市老龄群体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也是空巢老人的主要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