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关于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现代性教育资源探析

发表日期 2023-04-12 15:22:00    1016

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先辈们数千年的教育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熏渍陶染”、“德教为先”、“情法兼施”等教育方法,对我们当下的教育工作仍然有着很好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家训”,又称庭训、庭诰,家范、家戒等,是用以规范家庭成员行为及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准则。{它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道德文化中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传统与现代之间维系着一条不可害4断的纽带。”121研究这种文化,不仅可以使当代人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且对当今的教育丁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熏渍陶染”——教育应当注重环境的习染

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l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包含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人很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墨子曾经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不变。”[41苟子也有类似的观点:“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惧黑。”呖史上关于这方面的实例也有不少,据司马光《家范》记载,孟子家曾在坟墓附近,孟子常“嬉戏为坟墓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日:‘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炫卖之事。孟母又日:‘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俎豆,辑让进退。孟母日:‘此真可以居子矣!’遂居之。”可见孟母十分重视选择优越的环境来教育儿子。

  从浩如烟海的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先人特别注重环境对子女教育的影响:一是注重人事氛围,主要体现在教导子女交友要慎重。南宋江端友在《戒子》篇中说:“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这种注重人事氛围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仍不失其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要有友谊围绕在自己身边。但朋友分为“益友”和“损友”,益友能够在品行、学识等方面帮助你进步,能够在某些方面给你良好的影响;损友却能在不知不觉中用不良的东西影响你、腐蚀你,导致你在道德品行上倒退,严重者甚至使你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毁掉你的一生,此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81。在中国古代家训中,关于“慎交友”的精辟论述还有许多,明代吴麟徵的《家诫要言》中有“师友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为良。若浮薄好动之徒,无益有损,断断不宜交也。”嗍明代庞尚鹏的《庞氏家训》中有“若交游非类,济恶朋奸,是自阱其身也。娼嫉正人,厌闻正论,直待亡命破家而后悔,已无及矣。”llOl_~是注重家庭氛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风的熏陶上。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l1意思是说同样的一句话,人们总是相信亲近的人,同样的一个命令,人们总听从所敬佩的人。由于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长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子女有着很大的影响,清人汪汲《座右铭类编·贻谋》中就说过:“父兄暴戾,子弟学样。父兄幸或免祸,弟子必有贻殃。”1121只有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的长辈,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此正所谓“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身者,事之规矩也。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31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家风建设,注重家风对后代的陶冶作用,《颜氏家训》中就有“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自先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㈣司马光的《家居杂仪》也有“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L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其今后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其中家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前途。古人关于家风的论述,对今天我们家庭教育仍有很大启示。三是注重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社会风气对人有重大影响,“……今令三月婴儿生而徙国,则不能知其故俗。由此观之,衣服礼俗者,非人之性,所受于外也。……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易而忘其本,合于若性。”
 

l61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将教育内容与所感知的现实环境加以比照,来决定自己的接受态度。社会风气作为现实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人的影响是至深的,良好的社会风气能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社会风气会使人产生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在中国古代“家训”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也有许多,曾国藩在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五给大儿曾纪泽的信中就曾说过:“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共戒之,至嘱至嘱。”ll7说的是京城社会骄、奢风气太重,告诫子弟要沽身自好,至今对我们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f卟体在不同环境影响下,其发展有着不同的可能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创造良好的、健康的环境,发挥其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克服不良环境,限制其消极作用。

  二、“德教为先”——教育应当着重思想品德教育

  “百行以道德为首”㈣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视德为立身之本,这几乎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共同特征。从《论语》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为其弟子开设的“文、行、忠、信”四门课中,有三门都是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子目:“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我忧也。”I删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设计的家教程序,也将德育放在了首位,从“始生”始,就对孩子施行不同的道德养成教育,对违背礼教的行为即使再小也“严诃禁之”,以免“惑乱其志”,力求“养正”。

  在中国古代家训中,关于“涵养德性”的内容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人如何做人。首先是“修身”。修身是做人的根本,所谓“夫事有本末,知愚贤不肖者本,贫富贵贱者末也。得其本,则末随;趋其末,则本末俱废。”口-l关于修身方面的内容,在古代家训中占有很大比重,清朝曾国藩曾告诫子弟“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明代高攀龙也曾告诫子弟“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草草看过。”㈣其次是“立志”。胸无大志,必定碌碌无为,“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241,“人无志,非人也。”圈所以做人首先要“志当存高远”再次是“睦亲”。“家和万事兴”。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和谐家庭关系的建设,认为“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虽调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要相互理解、相互容忍、相互照顾。二是教人如何做事。首先是“处世”。为了使后代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达到“光耀门庭”的目的,古人常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传授给子孙,教给他们一些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及处理社会事务的具体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有许多是明哲保身的内容,但也有很多内容仍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明代张履祥教育儿子“凡做人须有宽和之气,处家不论贫富,亦须有宽和之气,此是阳春景象,百物由以生长。”是教导人做人要宽和,且不论贫富。宋代袁采教育儿女时说:“处己接物,而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纠是教导人待人接物不要有轻慢、虚假、妒忌、疑虑之心。其次是“治家”。古人关于治家的论述可谓详细备至,其中“勤劳发家、俭朴持家”的意义对今天影响最大,“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人,不俭则妄费。”“俭则足用,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子孙。奢则用不给,奢则贪求,奢则掩身,奢则破家,奢则不可以训子孙。”【=;I】对于今天盛行的奢靡之风仍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再次是“敬业”。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家训主要强调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弟子必须有业,因为“人有常业,则富不暇为非,贫不致失节”、“弟子必使之有业,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若不为此,则闲民矣。闲民而后无所入,无所入则饿,饿则无所不为。四民之中,执其一业,岁必有所入,有所入而量以为出,可不饿矣。”二是择业以耕读为本。其中“会当有业”的家训,在“啃老族”日益增多的今天,其借鉴意义最大。
 

中国古代先辈十分关怀子弟的思想道德修养,他们的家训几乎都与这一主题相连,绝大多数都是以培育、养成“完整的人”为中心展开的,无论是明确的,还是隐晦的,都确凿无疑带有“教化”的意味,十分值得今人借鉴。

  三、“情法兼施”——教育应当是劝导和约束的统一

  在施教的过程中,我们常感叹“教育不是万能的”,其意思是说:仅靠说服教育有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教育必须辅助以一定的制度约束。中国古代家训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其一,有情感性劝导。如汉代丞相王陵的母亲以伏剑而死激励儿子忠心跟随刘邦平定天下;为激励司马迁继承世传家学,司马谈临死时哭着嘱咐儿子要其担当起修史重任,完成自己遗志;昭帝的大臣隽不疑为京兆尹时,常到县里审核囚犯罪状,每次回家,其母都要闻及乎反情况,若说平反较多,她就高兴,杏则就发怒、不吃饭,以情感变化启示儿子断狱要不忘“德”。其二,有规范性约束,如张榜公布其不良行为、宣布为不孝不贞、逐出家门、罚跪、鞭打、禁食、处死。因此,中国古代“家训”在家庭成员中不仅表现为一种道德规范,而且表现为一种法律规范。尽管今天我们不提倡肉体上惩戒被教育者,但是其强制性约束的作用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代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中国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351,凝聚着先辈们数千年的教育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