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计算机教学,改进计算.时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革传统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技术发展瞬息万变,而计算机作为信息交流与信息处理的基本手段更是处在科技发展的风口浪尖。这时随着计算机应用越来越普及深人,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科技发展的冲击下,越来越不能适应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当前高校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半个世纪以前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学者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又浮出了水面,并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辅助下,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与传统教学相比,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核心是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这正是当前计算机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来说,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改进计算机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得 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多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协作发生在学习的始终,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作用。
“会话”:多个个体之间的交互交流。学习者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任务的计划,协作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
“意义建构’,:建立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和事物问的联系的认知结构、理解。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白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强调学习者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它认为在一定的整体情境中,通过解决一定的任务,把外部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人的认知过程。而旧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分解,所以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应该运用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要避免总觉得课时不够用,疲于奔命,总怕自己不讲学生不会,讲得很多。其实,讲了也不一定会,很多学生学不会的原因往往是只听不做。少讲一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自己去学,效果可能更好。
在课程整体内容的规划中,可运用支架式教学,即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构成支架的不同章节的任务从表面看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任务,但从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上有密切的接续关系,后面的任务是前面任务的扩展、补充和完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考虑或讨论前面的任务应该如何扩展,补充和完善,这种增量式任务设计对提高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以及思路的扩展有更大的好处。
(二)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例如在文件系统单元的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在将几个班作业本混在一起的一堆作业本中找寻自己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得出要按班级归类放置的结论。然后将文件和作业进行类比,创造出相同的情境,引出“目录”概念。
(三)充分发挥“协作”和“会话”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通过讨论,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在教学活动中,可通过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学习群体,在组内展开对问题、教学单元内容的讨论,相互协作,完成意义建构。例如在N'I'网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合理搭配,分成若干小组,从操作系统安装到组网使用,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无一人掉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努力促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
完成教学目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要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活动不应该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应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意义建构应成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当然也是终点。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课程的教学也就是尝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为辅,按照学生认知的自然规律,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