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日期 2023-04-12 15:22:00    94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是“后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愈来愈普遍的关注。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我国高师钢琴教学现状,对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师钢琴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高师钢琴教学领域具有重要启示。

一、引言

钢琴教学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是培养钢琴家,而是经过全面系统的教育,培养专业合格的音乐教师,要打破单一的钢琴个别课的课程模式,要注重其师范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J。与此同时,目前大多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高师钢琴教师不足等J。这些对现有的高等师范钢琴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我国目前的高师钢琴教学现状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了介绍,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高师钢琴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由来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人们的个人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各自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的理解。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建构主义的学者较多,可谓流派纷呈,类别多样,以致于有人说,有多少个建构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建构主义理论。但他们的基本主张和基本观点是一致的。目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公认的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等。下面本文将就以上这几种教学方式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逐一展开介绍。

(一)支架式(Scafolding)教学

“支架式教学”源自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的理论,从建筑行业的“脚手架”获得启发,并借用行业名词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形成支架式教学方法。该方法遵循学生智力的“最临近发展区”而建立,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和相互连接点,来连接、延伸、拓展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停顿的将学生的智力水平从一个层面提升到另一个层面。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在音乐欣赏中就可以建立很多关联的概念框架,例如“音乐与色彩”的主题,将涉及到“音乐作品中的形象塑造与乐器音色的关系”、“发声体与色的关系”、“声音与色彩的关系”、“音乐与情感情绪”等问题。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的某个节点)。例如让学生作为某个钢琴演奏会的“艺术总监”,学生将会查阅相关资料、收集音乐、编写文本、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设计即兴伴奏等工作。还可以通过利甩讲故事、直观教具、表情、动作、音乐游戏等来创设情景。这种真实情境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使其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此种学习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展开充分的讨论,而要摈弃传统教学中老师独占三尺讲台的现象。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自主学习能力;(2)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3)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针对这种效果评价,在钢琴教学中可以定期的开展一些教学观摩,通过观摩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吸取别人的长处。

(二)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根据学生的钢琴基础程度,确定一个学习的框架。比如,以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钢琴作品搭建框架,也可以再小一点,以莫扎特或海顿的钢琴作品学习为框架。首先,学生一起聆听教师亲自演奏(一个学时)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把学生带到一个美好的视听境界,或者从欣赏VCD、CD的经典录音开始。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例如,教师提出本月计划的学习内容——莫扎特钢琴作品,拿出相关的问题框架:如此美妙的音乐是出自谁之手呢?这个时期的作曲家的美学观点、追求目标、技巧手段、钢琴织体有什么共同之处吗?莫扎特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这个时期的人文社会背景如何,你能找出当时一些著名的文学艺术作品来吗?整个时期的艺术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莫扎特与海顿有什么区别,有继承关系吗?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提出,引起学生探究这些问题的兴趣(通常,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这方面思考太少,是制约学生学习发展的最大绊脚石),确立几首钢琴作品,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弹奏哪部作品,再选择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下课后去查找。

3.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线索以及相关资料,独立自主的处理信息与解决问题。再如,要求学生下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每个人在小组中领到一份任务,独立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加以分类梳理。教师也要负责查找相关资料,对演奏同学的演奏技术,理解风格的把握提出一定的看法。此外,教师还要向学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些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信息资料,现实中钢琴家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过程等等。其教学目的在于创造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扩大教学的范围,间接给学生以信息压力,督促学生主动去搜取信息,获得相关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学科联系与教学趣味性,把学生从枯燥的练习中解脱出来。
 

4.协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教师要求学习小组的成员,尽量在练琴的时间里抽出时间进行协商、讨论、相互聆听对方的演奏,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解决一些小的问题。在大约二至三周的时间内,教师个别上课,但鼓励学生互相听课。把查找的资料相互印发,找一个时间进行集体讨论。其教学目的在于构建一个监督与激励体系,使学生在同伴间形成一种竞争压力,触发学生自身的荣辱感,促使学生对作品的练习自觉性。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演奏一首作品,形成一个小型的音乐会。学生再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学习小组及教师对个人学习的评价,看每一个成员是否通过个人及协作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构建。其教学目的在于总结、回顾知识的认知过程,运用批判的思想去获得知识认知的体会。

(三)随机通达教学

斯皮罗等人根据对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信息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人手,从而可以获得不同方面的理解。同时,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着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的理解都会漏掉事物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另外一个情境中,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提出的“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有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的情境方面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而且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到其它概念。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种教学有利于学习者针对情境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

随机通达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弹性认知理论”(cog.nitivelfexibilitytheory)。这种理论的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随机通达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呈现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例如在布置新的钢琴作业前,讲清楚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作品风格等,并留思考题给学生,督促他们对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所处时代、写作风格、表现的内容等进行充分了解。可通过互联网下载音响资料,练习之前先听,揣摩演奏家们处理乐句、乐段的方法;也可去图书馆查阅与作品有关的历史资料等等。
 

2.随机进入。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3.发散思维。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庞大,范围也比较广,涉及许多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积极动脑、努力思考、多方联想、拓展思维。其方法是:(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进行;(2)要注意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5.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与支架式教学中相同。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自主性、合作性进行,而不必深究观点的正确与否。因为任何学习都有不断认识、不断积累、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在某一阶段持有不同的观点。经过多次学习,反复进入主题,就会对该主题的学习产生全面的理解,从而达到新的认识高度。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屋建瓴式的教学模式,把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运用到钢琴教学中来,必将开拓我们的思路,提高我们对一些国外教学法的认识,增强对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解,改善钢琴教学。在知识爆炸、多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这种教学尝试应当成为当今钢琴教学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