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关于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过程管理研究

发表日期 2023-04-12 15:22:00    1009

本文针对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对设计过程做出控制和引导的管理。并介绍了笔者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

  设计方法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而作为设计入门阶段的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方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认为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的教学除了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设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方法。

  一、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由于建筑设计并不能清晰而具体地列出一步步的解决方案,并且通常没有单一的标准答案,甚至究竟什么是正确答案也很不清晰。不断深人设计的过程也是一个设计方法不断深入和调整的过程,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动态的展开,而不同的设计过程也蕴含着不同的设计方法,设计的方法和设计过程具有统一性。因此要想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方法,需要对设计过程进行适当地引导和控制。

  现有的教学模式就教学过程而言,是由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数周时间内按要求完成设计作业,整个过程就是不断的设计构思——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修改方案的往复循环,直到最后设计完成。就教学评价而言,现有教学模式基本上就以学生最后完成的图面效果为目标。老师通常都以学生的正图定成绩,学生学习建筑水平的高低也就看这纸面结果。尤其是低年级设计初步课的教学评价,更是着眼于纸上训练和图面效果。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与学科特点紧密相关,经过多年实践,其效果是以正面为主的,因此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大高校建筑学专业中。然而,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的不同,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轻过程而重结果”的倾向不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方法。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过程进行管理。

  二、过程管理的基本思路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情况,笔者认为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过程的管理应包括控制和引导两方面的内容。

  (一)过程的控制

  过去由于对设计课程的过程重视不足,往往出现一种现象:在设计课程的前面数周内,学生缺乏紧迫性和自觉性,设计作业的进度非常缓慢;在临近提交成果的最后几天,平时没有进展的学生通宵加班,熬夜作图,匆匆忙忙提交一个成果,出现整个设计过程前松后紧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根本无法保证设计深度,当然也谈不上对设计方法的训练。因此设计过程的监控首先就是通过一些环节的设置来控制学生在整个设计周期内能相对均衡地安排时间,从而保证设计能达到所需要的深度。
(二)过程的引导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在一开始接触建筑设计时,由于设计经验的不足,往往对建筑设计带有各种片面的“创作观”,他们更多地从建筑的表面来看问题,东抄西凑地进行设计,往往很盲目也很片面,抓不住建筑实质;并且由于学生设计资料的不足,往往会对某种设计思路过于执着,而一旦条件发生变化无法采用这一思路时又会手足无措。因此鉴于这一情况,在低年级设计课程中,教师要做适度的引导,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又要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设计思路,从而达到促使学生掌握正确设计方法的目的。

  三、过程管理的方法

  (一)设计过程分解

  设计过程分解是为了控制学生在设计阶段的时间分配,将长达数周的大作业目标化解为每个阶段都有具体进度可以评价的相关小作业目标,让学生保持在整个设计过程内都有相对均匀的任务强度。为此,整个设计过程的分解不应只是最终设计作业的简单分解,而是应该形成以包括最终作业为主体以及分阶段目标辅助的作业体系,做到有主有次,主次结合。

  而将整个设计过程分解为哪几个阶段?笔者的尝试是按设计的总体布局、平面组合、空间处理、造型设计分解为几个大的阶段。如此的分解除了可以使设计任务得到相对均匀的分解,还可以使学生随着设计阶段步步深入,让学生逐步了解建筑方案的产生。避免有的学生一拿到任务书后,不管环境、基地、现状及功能,便照搬其他方案的情况;也不至于到了方案的决定阶段,突然全面推翻原方案,重新开始。

  笔者在设计开始时一般就会对学生说明,设计不仅仅看最后成果,更要看过程。每个阶段任务的完成会获得相应的过程分,并作为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每次阶段成绩在班级前茅的学生还可以获得一定的过程加分,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平时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保证设计阶段的质量。

  (二)小组讨论

  低年级学生学习热情很高,笔者在组织设计课程时就通过设计小组的组织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这种学习热情。小组人数一般是3到5人,人数不能过多。这种设计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独立完成自己的设计作业,而不是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设计作业,但是从方案开始的调研、设计思路的讨论、方案的评点都要在设计小组内完成。

  同时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在每个阶段结束提交相应的图纸的同时,由每个小组派出一个同学对本组同学的方案以Pfrr的形式进行本阶段的总结陈述,每一个阶段由不同的同学来完成。这样的做法一是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体验分享的乐趣,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会鉴别他人的方案优劣的同时学会评价自己的方案。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他人的设计思路,避免学生长期陷于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养成单一的设计思路,从而加深对设计本质的理解。
 

 (三)集中点评

  在每个阶段教师评阅后,会让同学将所有草图全部贴在教室后面的墙面上,由指导教师做出阶段性的点评和总结。之所以要将所有草图全部张贴出来,是为了避免过去评图只是点评每张图存在的问题。笔者除了指出一些共性的设计问题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全班有代表性的方案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设计中的一些共性的规律和方法。如:笔者会就两个思路差异较大的方案提问“这两个方案大家能发现什么共同的地方么”“大家尝试一下能不能从其中一个方案演变成另外一个方案”等。这样的讲解是可以减少全部图纸讲解的时间,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逐渐形成从个性中寻求共性,从共性中发现差异的习惯。

  四、结语

  以上一些做法都是笔者本着应加强设计课程过程管理的思路所做的一些尝试,这些做法无疑加重了设计教师自身的负担,需要多次进行备课和总结,但是从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应程度而言,还是颇为理想的。但是这些做法还存在较多的个人特点,能否作为一种通用的教学模式一直贯彻下去还有待教学实践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