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教师教育研究的“少”与“多”

发表日期 2023-04-12 15:22:00    1032

教师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众多的研究者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过去到未来的全方位探讨。然而,“太多的移植”、“太多的描述”、“太多的回顾”等不足却存在于研究中。为此,“少些移植,多些本土’;,“少些描述,多些实证’;,“少些回顾,多些当下”应该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明智之举。

  教师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师培养与训练的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早已成为潮流,进入21世纪的中国教师教育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契机。众多有识之士,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过去到未来的全方位探讨。然而,客观地审察已有的研究和正在进行的研究,却存在着“太多的移植”、“太多的描述”、“太多的回顾”等不足。如果这些太多的不足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教育研究将会陷入误区,停滞不前,甚至走向教师教育追求目标的反面。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1少些移植,多些本土

  “我国近百年来的教育研究,以引进和移植为‘主色调’,不仅观点、方法、理论和制度体系要引进,有时甚至连问题都要引进,我们的研究者习惯于以西方的某理论、某主义为讨论问题的概念、框架”从客观需要而言,我国教师教育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实践开展,都必须大胆吸引和借鉴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但移植别人的理论,不是全盘照搬,不能全盘照搬,对于移植的东西要细心的鉴别是否适合自己。所以,在拿来的同时,既要“炼”,又要“扔”,要将合理的“炼”和合理的“扔”有机结合起来,而在我国的教师教育研究中似乎只有“炼”、没有“扔”,只讲“炼”不讲“扔”,“言必称希腊”的现象十分严重。如:雨后春笋般的译著风涌而至,从译著那里得来一大堆名词、概念、语句,直接套用在我们的研究中,甚至作为引领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像“生成”、“生发”、“后现代”、“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等。这些名词、概念、语句本身没有不好,给人有启发,但这些我们是如何理解的,又是如何与我国的教师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却没有研究,没有论证,笼而统之,不加分析,结果是引用了一大堆西方的言论,说了一大堆外国的问题,我们自己的问题在那里,我们的思路在那里,却不十分明白。尤其突出的是:关于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专业性的认识,从什么是专业,专业与职业的区别、教师专业特征的独特性、教师专业性的历史演变与条件保障等,引鉴的全是西方某某学者、某某机构、某某报告,很少看见中国人的观点。中国的教师教育问题似乎全都给西方人研究好了。

  离开了自己的经验研究别人是一种不合理的学习方式,只有通过借鉴他人思想以引发出或整合成自己的智慧,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明确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中国的教师教育研究,基点是建立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的中国自己的创造,这就是所提倡的中国特色,是本土研究中要遵循的基本精神。

  实际上,有些地方院校围绕当地的教师教育展开了一些本土研究,但却是局部的研究,取得的是局部的成果,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也难以有建设性的成果产生。当下,中国教师教育的本土研究是要整体的,而非局部的;是建设性的,而非建议性的;是研究性的,而非罗列性的。所以,笔者认为,要集中教育资源,面向全国,以部属师范院校及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为龙头,有各地师范院校及教育管理机构共同参与、承担一项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中国教师教育的现在与将来。

  2少些描述,多些实证

  教师教育研究既内容广阔,又应严谨科学。在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视角已涉及到政策、制度、内容、方法等各个层面,并形成了诸多成果,论著、论文铺天盖地,课题研究也为数不少。然而,这些有多少是实证得出的结论,有多少不是重复别人、罗列现象的描述,在众多的表述中,我们听得最多的声音是:站在政府高度、政策高度的有关教师教育重要、教师教育应该如何的价值分析,这些分析尽管头头是道,却只不过是从上层的既定政策出发,依据教育主管部的意图做政策宣传,最多是理论解释罢了。鲜有通过调查、实验等实证方法得出的结论。
 忽略实证研究,偏重描述解释,给教师教育研究至少带来如下弊端:(1)理论居高不下,脱离实际。因为构建理论的研究者是在重复政府的声音,或是在解释别人的理论,他们的研究结论置放于在研究过程之前,确切的说,无须经历研究过程的验证,结论早已在意料之中。(2)颠倒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一耳熟能详的道理在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却颠倒了次序,不是将理论建立在实践探索和经验概括的基础上,而是以既有的理论和政策来设置实践,推导问题,不但理论在意料之中,实践也在意料之中。(3)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难以得到回应。描述性的解释,既不关心现实中的具体间题,更不探讨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只是停留于作些理论视野内的结论,最后形成几条主观性的结论,致使教师教育中的具体问题、真实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无人问津、无能间津。如我国教师岗位特征的细化指标;我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认证和教育课程的认证制度等,这些既是现实的具体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没有规范、具体、务实的实证研究,以上问题便难以解决。(4)无视教师是研究的主体。解释性或综述性的结论,只需根据一些相关的资料和政策文献就能归纳、演绎出想要的结论,无须了解实践层面的教师,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沉默,他们拥有的教育资源和要关怀的方方面面。当然,强调教师教育研究的实证性,别忘了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具有生命的品性,“教育活动是人的自由活动,因而教育的世界是主观的世界,人文的世界,意义的世界,教育研究任务就是要揭示世界中的意义,体现出‘为人’、‘立人’、‘成人’;C21的特色,教师教育研究也应该牢记这一点。所以,倡导教师教育研究的实证性,并无意也不能去追求教师教育的机械化程序、控制化策略。

  研究者们也没有违背这一条,很多冠以“XXX国的教师教育的回顾与反思”、“教师教育的回顾与前瞻”、“教师教育的历史回眸与策略构建”等之名的文章,似乎说明了研究者并不囿于回顾历史,回顾历史是着眼当下,指向未来。但细读内容,却不难发现,文章的重头戏仍在回顾历史,针对当下、指向未来的部分往往是寥寥数笔,空洞无物。对已经经历过的事情进行述说,毕竟不是件很难的事情,罗列资料,进行归纳即可。而对正在经历的事情进行述说和归纳,则需更多的投入,更大的勇气,毕竟见证人太多,不能胡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处境,确实不容易言说。

  无论怎么说,关注当下的教师教育间题,不仅是作为研究者的良知和责任心所使然,更是教师教育实践对研究者发出的召唤,是时代赋予研究者的历史使命。而今,人们己认识到,相对于教师教育实践的超越式发展的现实,教师教育理论确实显得尴尬,理论已经落后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次序已经颠倒,是实践牵着理论的鼻子走,而不是理论引领实践,因为反映实践进程,并对其进行指导的理论太薄弱贫乏,甚至空白,这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不平衡必须正视。我们必须祛去理论的灰色外衣,走向现实,走进教师实践的生活世界,以教师的生活世界和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从初始性材料和原始性问题中求索珍品,建立文本,进行诊释、解读、辨析,建立面向现实的间题意识和分析框架。倡导的“校本研究”、“田野研究”、“质的研究”等研究方法,强调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地位,对教育活动场景中主体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进行具体、真实、细致的探讨。

  如果我们真的在关注当下的教师教育问题,许多当下的问题就会走进我们的视野。如:在中国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化过程的主体地位如何确立,中国教师工作环境是怎样的,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来支撑他们的角色转换,我们如何来关注教师的生活世界和日常生活,我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否太多,合理的要求是什么,等等。

  由此可见,重视当下教师教育问题,是教师教育实践对理论的需求,是研究者对自己的要求,是中国教师教育走出理论与实践失衡的当务之急。

  3少些回顾,多些当下

  笔者认为,我国学者对教师教育的历史梳理工作做得非常充分,但回顾历史不是单纯的面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