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搞好这项工作,对强化德育功能,发展德育成果,培育现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通过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等途径,不断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教育就是通过长期培养,反复训练,使学生把学校及教师所传授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变他律为自律,成为自觉的行动并养成习惯。学生的各项素质以及技能都可以说是一种习惯,而习惯是可以通过反复的灌输和实践养成的。
一、应健全规章制度,以监督约束促“养成”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它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以规章制度、组织纪律、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行政措施来约束、协调、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最终使学生养成白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离开规章制度,养成教育就失去了权威。从一定意义上说,养成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是运用规章制度去管理规范受教育者的过程。大学生养成教育要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注重管理育人。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以制度管理为依托,强化养成教育理念,出台德育大纲及实施细则,进一步落实养成教育规定,完善学生纪律处分、奖励条例等规定,通过严格的管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强化网络道德教化,建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将养成教育渗透到学生管理的各项事务当中,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方面强化制度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资源,规范学生行为,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自我约束、我管理和自我完善。
二、应加强师德建设,以言传身教促“养成”
教育之本在于德。梅贻琦先生曾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师与学生接触密切,其道德行为、价值标准、言谈举止等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学校注重加强师德建设,每年都开展“我心中最亮的那颗星”校十佳教师评选活动,推动教师提高素质,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升自身修养,注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管理、对外交流等活动中体现良好的道德风范,影响并感化学生,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学校可积极推动辅导员“育学同行”工程,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形成具有较强科学理念、较高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切实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导航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学校应采取多种培训措施,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学术科研能力,陶冶辅导员的情操,提升其个人修养。同时,学校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全员育人。辅导员要随班听课,掌握学生学习纪律和有关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和与学生交流。教师要建立与学生谈话制度.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侧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亲身体验促“养成”
大学应注重根据学校的整体育人思想,结合重要历史机遇和重大历史事件深人开展养成教育。可以在“五四”、“七一”、“十一”等期间,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形式常规性的纪念活动,如师生火炬接力长跑、歌咏比赛等,对学生进行道德养成主题教育。也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福利院等地进行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可以抓住国家重大事件,比如在奥运会、仪川大地震、等事件发生时,组织学蛋开展志愿者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培养学生立足校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使广大学生在捐助灾区、奉献爱心的同时,学会团结、友爱、互助,以亲身体验来促进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
四、应融入日常生活,以细节促“养成”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实践证明,对学生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不能只靠强制规范和一味灌输,学校始终注重把道德养成教育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体验、参与和实践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如要求辅导员带领新生跑操一个月,使刚从高考“忙碌”中走出的学生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辅导员每周不定期检查宿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和卫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宣传并组织各班申报“考试无作弊班集体”。同时,注意引导各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思想。如组织学生为校园内的建筑和道路命名,培养学生爱校建校的意识;长期开展“节能减排”进宿舍、“小草计划”、圣诞节节树减卡等活动,倡导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学校还设置了食堂文明秩序维护岗、校园文明巡逻岗等,激发广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由学生自己负责对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现象进行监督、检查和纠正。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培养学生,唤起学生的道德意识。经过宣传、教育和实践,养成教育活动已被学生广泛认知和理解,进而自觉培养优良习惯。
五、应动员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以合力促“养成”
养成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合力,需要调动、借助、依靠和发挥各方的作用。学校的责任义不容辞,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养成教育的最基本单位,虽然孩子上大学后离开父母的视线,但多数孩子的心智并不成熟,父母仍应一如既往的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应及时发现、纠正一些不良苗头的发生。政府及社会各方面也应尽力规范文化、就业市场,尽量减少一些负面、消极现象的影响,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和就业环境。今年,大学生黎立本抢银行的事情在网上被炒的费费扬扬,其实到底是谁的过错,我们真的不得而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问题不是问题,解决问题才是问题,既然此类的事情发生了,暴露出我们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的教育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的同学,我们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帮助或者心理辅导、使之不易迷失自我甚至走极端?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防范在面对巨大挫折时出现异常情况?如何真正对那些贫困的学生给予物质更多是精神上的帮助,使其健康发展?还有譬如如何引导毕业生择业、顺利就业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改进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