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本质即交往。创设基于师生互动的交流型的课堂文化,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当前,在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课程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攻坚战。那么,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
教育部福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交流型的课堂文化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学习心得谈几点认识。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学生平等相处,是课堂交往的前提。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悄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能算是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思想要求,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通过交往,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师要想得到儿童那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因此,我们要热爱每位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薄重、理解和宽容。这样,学生也会以同样的情感来回应你。
此外,在教学中要常把激励和竞争带进课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敢说、会说、爱说的良性循环。想方设法帮助各类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学习行为,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用充满挚爱、信任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不断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阵碍,让学生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二、构筑共同探讨的对话平台
课堂教学是一种对话,这是对传统课堂理论的一种超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用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真理。例如一位学生读不进书很苦恼,于是去问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叫人打来一盆水,放在这个学生面前问:“这水里有什么?”学生讲:“我没有见到什么?”当学生脸贴到水里时,苏格拉底把学生的头沉到水里,过了一会儿,学生拼命挣扎,苏格拉底问学生:“头在水中,你最渴望的是什么?”“我最渴望呼吸新鲜空气。”学生气喘吁吁回答。“是呀!只要你像渴望呼吸空气一样渴望学习,那书一定能读好。”苏格拉底笑着说。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能不能像苏格拉底一样,走下讲坛,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援助者、服务者?在对话中师生都成了课堂的组成部分,构筑起共同探讨的对话平台。
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棋式,把讨论、交流引人课堂教学,这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变单向为双向、多向交流棋式。教师只能以普通发言者身份参加讨论,与学生一起切破,不搞一锤定音。必要时作些启发、解释和评论,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创造发现的快乐。
比如,在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面对这么长的一篇课文,而且事情发生的年代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就想,如何在“长文短教’上有所突破,而又能让学生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来体会俄国沙皇统治的黑晴时期,人民是怎样过着苦难的生活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就采用了“多议少讲”的方式,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的模式来学习这篇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要求学生在充分默读的荃础上,把凡卡写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并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断跟同学交流,议一议,哪里让你感动?为什么让你感动?在同学间交流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进行全班性的多向交流,教师也以普通发言者的身份参加讨论,与学生一起切磋。最后学生讨论的焦点都集中到凡卡在信中向爷爷诉说苦难的学徒生活这个片断。的确,透过这个片断,我们不难着出沙皇社会的黑暗与罪恶。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个片断,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我就引导学生对这个片断展开细致的讨论。例如,单说凡卡常挨打,受尽折磨这件事,我就引导学生讨论,每次凡卡为什么挨打?怎样打?用什么打?在讨论中.学生抓住了“老板娘拿鱼嘴直截我的脸”,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这些语句来揭露老板、老板娘的凶残。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了学生对黑暗社会的僧恨和对小凡卡悲惨命运的深深的同情。最后的感情朗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我发现不少学生读的时候,声音硬咽,眼眶里闪着泪花。请老师们想一想,这样的情感体验,如果光养我们教师的单向授课模式,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
有这么一个十分经典的案例:一棵树上共有十只鸟,开枪打中了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如果按传统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式的教学,那么答案只能有一个:树上一只鸟也没有,因为其它的鸟早就吓飞了。然而。如果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之中,你定会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是何等的丰富!给出的答案定会让你大开眼界!有的学生说,树上还有九只鸟,因为被打下的那只是母鸟,其余九只小鸟还不会飞呢!有的学生马上补充说,树上仍有十只鸟,因为那只被打中的母鸟还挂在树枝上!还有的学生说,树上还有两只鸟,因为它们正在谈恋爱呢。根本没有听见枪声。甚至有学生说,树上飞来了许多鸟,它们正讨论为那只被打死的鸟报仇雪恨呢!……对于学生回答的五花八门的答案,执教者不应反感,而应该与学生一起探素、讨论、交流,共同提高,最后形成共识。
三、营造参与体验的教学环境
和学生共同体验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它是把学生带到情境中主动实践、体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让知识恢复生命。要让学生得到体验,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只有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主体愈识才能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才能被引出,新的思想才能在交流中产生,学生的创新火苗才能在碰撞中被点嫩,才能出现师生互动的交流氛围。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选择学生参与体验的形式上更为灵活。例如,在讲《火烧云》这篇课文时,课前先组织学生利用放晚学的时间观察天空的云彩,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云橄的颜色、形状及其变化。这样,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有了对火烧云的感性认识,因此就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再如,在教《一个苹果》这篇课文时,由于课文所描述的事情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们很难理解在那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一个苹果对于那些口渴难忍的指战员来说,是何等的珍贵!更是无法从战士们相互让吃苹果的感人场景中,体会出战友间那种伟大的阶级友爱的感情!基于上述原因,我在导入这篇课文的学习时作了些特别的安排: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有意调到了下午第二节课进行。而第一节课正好是体育课,我事先跟体育老师商量,让他加大体育课的运动量,并适当拖延下课时间。我则把班级里的矿泉水搬走。只留下两小杯。第二节一上课,当学生个个气喘丹吁,汗流沈背跑进教室时,我告诉他们矿泉水用完了,老师好不容易帮他们从别班要了两杯,而现在又上课了,不能到校外去买,怎么办,这时学生都睁大眼睛,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好意思开口。沉歌一阵,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说:“老师,要不这两杯水大家分着喝。男同学一杯,女同学一杯,大家喝一点点,润润喉咙,实在太渴了。”我马上征求了全班同学的愈见,大家也都同意这个方案,于是那两杯水就在同学们手中传递起来。出乎我的愈料的是,这两杯水传到级后竟还有剩余!我问学生为什么?他们的回答竟是那样相似:“后边还有同学要喝,自己没好惫思多喝,只是用嘴唇沾上一点点而已。”我高兴地夸奖了他幻,告诉他们说,这就是同学间的真诚的关爱!并祝贺他们通过了我特殊的考试。而后我让学生从办公室搬回了矿泉水,让学生喝足了水之后,带着课后问题去自读课文。由于学生有了刚才亲身的体验,这节课不需我作过多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了课文所表达的伟大的感情。
这里还有两个案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有三位老师教学生画苹果,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每人幸出一个苹果,让学生仔细观察苹果的颜色、形状,闻,一闻苹果的香味,想吃的也可以尝一尝,然后再画下来。结果学生画出来的苹果,有的像西瓜,有的像集子,当然也有的像苹果。一位日本教师在教学时,自己手中拿一苹果,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然后再画下来,结果有的学生画的像梨子,有的像苹果。而一位中国教师只是带了一根粉笔进教室,进行一番引导之后,教师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而后让学生照着画,结果大部分学生画出的都像苹果,只有几个学生画的像梨子。
还有一个案例是这样说的:一个老渔夫把自己一生驾驶船只的经验仔细地传授给儿子。有一次儿子独自驾船出海,可是一去不复返,渔夫非常悲伤,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已经把所有的驾船技术传授给了儿子,为何遇到小小的台风,却还是逃不过这场灾难呢?一位老人语重深长地说:“‘你只是把知识传授给了儿子,可却没有让你儿子掌握一定的经验、教训呀!”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着出,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了教育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保无疑的心向—“苹果只能照着老师黑板那样画”,那么这种教育的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压抑。
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学生教学过程的参与,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参与体骏的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悉心指导,做到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不断丰富,思想上大胆创新,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出创新的火花。
四、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
上海建平中学冯恩洪校长在谈昨天的教育和明天的教育时讲了三句话:
l、昨天的教育,卓越只有一种表现形式。那就是总分第一;明天的教育,卓越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优秀学生都达到共同认定的所谓优秀标准。”
2、昨天的教育是诱导学生课堂上拼高分的教育;明天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在社会的各个岗位能够获得成功,并且不断获得成功的教育。”
3、昨天的教育是充满作业的奴役和考试的恐惧的教育;明天的教育是充满求知渴望和劳动的欢乐的教育。
因此,我们要把儿童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些,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有这样一个案例.在关国,有一个老师让学生阅读一篇短文,然后谈一谈读后的感受。这篇短文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天,一对夫妇带若兄妹俩到一座原始森林里去探险,由于天晚了,便在森林里宿营。兄妹俩第一次在野地宿营,都非常兴奋,不知不觉中,两人就远离了宿营地,后来有点迷路了,偏偏在这时,他们发现了离他们不远处有一只狮子正走来走去.可能也发现了他们。妹妹非常害怕,紧紧地抓住哥哥的手,吓得发抖。而哥哥的心里也很害怕,可嘴里还是安慰妹妹说:’“别怕,有哥哥在呢!”于是他拉着妹妹的手,躲在了一裸大树后面。这时,他的手摸到了身边的松树枝,他想到火光可以吓跑狮子,于是使掏出随身携带的打火机,点燃了两把火把,吓退了拜子。不久,父母也借着火光找到了他们,他们终于平安地回到了宿营地。学生读了这篇短文后,写出了五花八门的不同的感受。比如,有一个学生说:“如果下次父母要带我到野地里去玩,我一定要告诉他们,要早去早回,不然太危险了!”老师给了他全班最高分,因为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照我们的传统教学,也许我们会要求学生一定要回答到:要向那位哥哥学习,学习他的勇敢、机智等,而其它的答案都不能算对。这种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式的教学,不是对个性的发展和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和压抑。
我们知道,学生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总的说来,交住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我们强调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交往,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理念。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互动、互惠的交流型的课堂文化,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