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课堂教学无用时间,提高学术学习时间所占比例是当前减负的有效途径。
当前,对于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有人将责任归之于学校或教师,有人将之归为教育制度,还有人认为“罪魁祸首”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的确,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的落后限制了对教育的投入,虽然国家对教育投人逐年增加,但仍显不够。然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不是短期所能奏效的;同样,由经济决定、深受文化积淀影响的教育体制的转变也不是一践而就的。因此,在抨击教育制度、谴责学校、哀叹经济落后之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重新思考对策。我们认为,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从学校或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来做出努力,特别强调要关注学术学习时间。
一、学术学习时间之概念
国外研究者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关注课堂时间变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并试图从众多的时间变量中找出.影响成绩的关键变量。我们参照哈尼施费格和威利的课堂学习时间变量分类,可将学习时间变量按层次关系分为五种:
1、名义上的教学时间变量。名义上的教学时间指的是学校的总学时。所谓“名义”即指它完全忽视了学科内容、学生素质、教师素质以及教学环境条件等因家的作用,不能直接反映实际和落实到每个学科、每个学生的时间用量中去。因而,名义教学时间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是非确定的。
2、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教学时间变量。名义上分配的教学时数往往由于教师或学生缺勤、教师会议等原因无法完全保证。因此,实际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教学时间比名义教学时间要少。美国60年代一项关于教师或学生缺勤与学生成绩之间的相关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呈负相关。然而,也有的研究表明,缺勤对学生的影响不大。说明该变量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仍是非确定的。
3、分配给每个学生在某课程上的学习时间。这一变量指在不缺勤情况下,分配到特定课程或单元的学习时间。该变量与学生成绩之间的相关研究又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因为,有的学生并没有把课程时间分配在学习上,即分配的课程时间内学生未必认真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更为关键的变量。
4、每个学生专注于某课程的学习时间变量。该变量又称为积极学习时间,指学生在分配时间内专注于教学活动或教材学习的时间。积极学习时间与学生成绩之间为正相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学生即使参与到教学中来,成绩却仍无起色。这是由于某一学习内容对不同学生而言,其难度水平是不一致的,即使学生的积极学习时间相同。他们各自实际学到的内容也不一定相同,于是研究者们在积极学习时间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术学习时间的概念。
5.学术学习时间。学术学习时间是指学生专注于逻辑上与学习目标相关联,适合学生水平的学习活动并达到较高掌握程度所用时间。简言之,就是学生在积极学习时间内以高成功率完成学习任务所花费的时间盘。由于该变量着重强调学生专注于特定的学习内容,进而对所学内容达到较高拳握程度.因此,学术学习时间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其童的多少意味着成绩的高低,可以说,学术学习时间是说明时间与成绩之间关系的实质性变量。
二、学术学习时间的影呐因素
严格说,学术学习时间是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教学过程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类。
1、目标因素。目标因素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预示着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通常在教学活动中将目标细化为两类:(1教师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学目标一经制定,将指导教师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高效地参与学习,从而也影响着学术学习时间在教学时间内所占比例。其次,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价。 因为测量与评价是否可信与有效关键在于教学目标 及其实现(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227页)。 (2)学生的学习目标。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是在强调教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确实,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参与教学对于学术学习时间的实现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一切又取决于学生在对学 习结果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对学术学习时间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考虑学生的实际,而有效的学习目标的制定也需建立在学生对教学目标内化的基础上。因此两者有效的结合将为学术学习时间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
2、学习内容的选择与任务安排。由于学术学习时间概念不仅将时间与学习内容(适合特定学生水平)相结合,而且又融人了“成功率”的概念,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内容学习过程中的任务安排就显得尤为关键。可以说,该因素是影响学术学习时间的核心因素。(1)学习内容的选择。笔者认为:不管是强调知识的实用还是主张学科知识的结构,要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最关键的应该是关注教学内容的恰当性。恰当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是否爱学,乐学,从而也就影响着学术学习时间。教学内容的恰当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的价值。首先,选择的内容能否给学生带来快乐,能否满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对知识的渴求。其次,选择的内容是否具有利用性价值,即通过对内容的学习能否使学生达到其它目的。二是内容的难易程度。即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内容.(2)任务安排。克劳尔等学者研究发现:带任务学习与学术学习时间之间呈正相关(转引自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232页);带任务学习的持续时间与学术学习时间成正比,并影响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专注程度。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带任务学习的时间的长短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而育。
3、班级规模。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高投资(教师在每个学生上所花费的时间)安排,如小班教学,辅导学习能产生较高的学术学习时间比例,而低投资安排如大班教学或自学,其学术学习时间比例偏低。
4、教师能力因素。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订,还
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任务的安排都与教师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把计划转化为具体教学策略的能力.激发学生动机能力和与学生交流能力。教师的能力强.有助于对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了解,有助于选择恰当的内容,并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安排,从而有利于学术学习时间的实现,反之,教学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
在教学实践中,这些因素往往相互结合共同影响学术学习时间,因此在研究学术学习时间这个问题时,必须把握全局综合加以考虑。
三、扩充学术学习时间的策略
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确实不能期盼经济发展上去后再试图解决,而要结合实际从教育内部寻求解决途径。就目前而言,在现有学校总学时的基础上(将来还可能延长),尽可能压缩无效学习时间,扩充学术学习时间的占有率是当前减负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保证知识文化的传承,又可防止将课堂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后或家庭,从而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休息娱乐时间。那么,如何扩充学术学习时间?笔者认为:关键还是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突破口,围绕影响学术学习时间的诸因家对课堂教学加以改革。
1、激发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核心的是科学合理的课程设里,其首要目标应放在态度和情感方面。在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无论是强询研究性学习还是推行选修制和学分制,其目的均在于激发或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大多数美好的愿望还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停留在改革的文献中,如何落实还需进一步研究。此外,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域之间,校际之间差别甚大,笔者认为仅靠国家自上而下对课程进行改革和调控仍显不足,各校还应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下。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组织教师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2、提高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普遍偏低,这对学术学习时间的实现是很不利的。因此,必须全面提商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素养。(1)提高师范生的规格和质盆。当前由于我国师范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造成商师院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不够宽厚,学术水平低,适应能力差。周因此,应在职前教育期间采取措施提高师范生的基点。如制订相关政策以确保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结合时代发展和专业自身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调控;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延长学生在校见习,实习时间等。(2)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进修。加强教师的在职进修绝不能只流于形式,必须保证质量,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个人应做好以下工作:尽一切可能提高教师地位,同时引人竞争机制,从时间、精力、物质条件上保证教师能进修,并促使教师意识到必须要进修,完成从要我进修向我要进修转变;将进修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学习—实践—反思一一改进—提高”的进修模式。
3、设置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课堂教学中扩充学术学习时间这个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应以优化班级环境更为直接、有效。优化班级环境首先应缩小班级规模。但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绝对缩小班级规模还不现实,因为这会降低教学效率,加重学校的经济负担.因此,我们不妨考虑将大班授课、教师指导下的小班学习和个人独立学习三者相结合,并合理进行时间分配,这样在不增加学校经济负担的基础上“变相”缩小班级规模。此外,重视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的营造,亦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内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积极高效地学习。
4、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学术学习时间最终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因此,高效的课堂管理也是一条扩充学术学习时间的有效途径。为此,笔者认为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l)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绝不熊因外界无关因素造成师生迟到、早退、缺课或随意中断教学。(2)使教学任务在目标、学习活动和心理过程方面具体化,使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任务的积极学习上。目标越具体,任务越明确,学术学习时间的分配就越具针对性。(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科的性质。打破传统的每节课40~5。分钟的界限,实行流动课时制。其最大好处就在于将学生与学习内容、教学时间有机结合,既降低了课堂管理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质童。至于流动课时制的具体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