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不少养殖户反映池塘亚硝酸盐升高,有的甚至超过检测范围(爆表),采取多种措施都降不下来,养殖的鱼类陆续死亡,有的甚至全军覆没。不同养殖方式发生这种情况时损失的大小也不同,露天池塘这种现象相对普遍,但造成的损失较小,大棚和车间养殖的损失相对大一些。
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主要由氨氮转化而来,而氨氮则主要来自于养殖动物代谢蛋白质后的分泌与排泄。目前露天池塘水温尚可,投喂量也不大,为什么还会出现亚硝酸盐爆表,且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的问题呢?
原因是:除草剂!
养殖者当然不会直接向水体喷洒除草剂,但普遍会在池埂、池坡上喷洒除草剂。岸上的除草剂会随雨水进入养殖水体,也会在喷洒时随风直接飘进水里。除草剂进入水体后就会抑制池塘内的藻类以及水草的活力。氨氮和亚硝酸盐本来是这些藻类和水草最易吸收利用的氮肥,但当藻类和水草活力被抑制后,就会失去对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吸收能力,其浓度就会升高,升高的幅度与藻类、水草的活力负相关。除草剂污染越严重,藻类和水草的活力失去得越快,水体内氨氮和亚硝酸盐升高的幅度也就越大,通常24小时内就会急剧升高。
养殖动物对除草剂污染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亚硝酸盐和氨氮中毒,而是缺氧浮头!因为水体中的溶氧主要来自藻类和水草的光合作用,当它们没有活力时,也就失去光合作用产氧的能力,从而导致水体溶氧下降。如果除草剂污染较严重,藻类和水草发生腐烂,它们本身的分解也会消耗大量溶氧,从而加剧缺氧情况,引起泛塘。
除了引起氨氮、亚硝酸盐、溶氧等水质指标恶化,除草剂本身对养殖动物也具有较强的毒性。刘帅等(2022)研究了草甘膦对淡水水生生物影响的基准值,指出草甘膦的基准最大浓度(CMC)、基准连续浓度(CCC)、短期基准值(SWQC)和长期基准值(LWQC)分别为0.12mg/L、0.035mg/L、0.14mg/L 和0.007 mg/L,也就是说,超过这个值就可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急性或慢性毒性。他们还报告,个别水体监测到的草甘膦浓度高达52 mg/L(我们推测是因为采用草甘膦扑杀水花生、水葫芦等引起的),远超CMC。本文作者之前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河蟹养殖池塘的池埂池坡上喷洒草甘膦,次日近岸水体中浓度为0.2mg/L,也高于CMC,暗示对养殖动物具有急性毒性风险。
近年来,大棚养殖规模日渐扩大。大多数大棚内也是土池,池埂上往往杂草丛生,绝大多数养殖者会选择使用除草剂来清除杂草。由于大棚边缘处低矮,不便在池埂上作业,工人们就撑着船往池坡上喷洒除草剂,这就使进入水体的除草剂剂量较高,对水质和养殖动物的危害就更大,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发生除草剂污染后,由于藻类死亡,水质会异常清瘦,且施肥难以见效。接着,水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大量滋生。对养殖动物而言,轻则采食量下降,重则行动迟缓及死亡。解剖观察可见空腹,器官无异常。大多数情况下鳃色变暗,这是因为亚硝酸盐中毒使血红蛋白载氧能力下降。调研中我们也注意到,中毒10余天后可见行动迟缓的鱼也有鳃色变得更红的,与亚硝酸盐浓度下降后的代偿有关。此外,除草剂的毒性效应与其他刺激(例如气温突变)有协同增效作用,会使损失加重。
受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的制约,养殖者普遍使用除草剂扑灭池埂杂草,而且这种除草方式还将会继续被使用。为此,笔者建议:
(1)池埂喷洒除草剂前应查看天气预报,确保3天内无雨,以免除草剂随雨水渗入池塘。
(2)应选择无风天气喷洒,或只在下风口喷洒。
(3)喷洒作业时尽量避免直接洒入水体。
(4)喷洒剂量要低,宜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用量过高。
(5)选用低毒易降解除草剂。对藻类和水草而言,本研究流调表明草胺膦比草甘膦毒性强,对养殖动物而言哪种降草剂毒性更小尚不清楚。已知百草枯毒性较大。
(6)喷洒过除草剂后要密切观察水中溶氧和亚硝酸盐浓度以及鱼的活动情况,出现问题大量换水(没有换水条件的尽量不用除草剂除草)。
杀藻药和杀苔药对藻类和水草活力的抑制作用与除草剂相似,而且这两类物品会直接投入养殖水体。因此,对水质的影响可能更迅速(对养殖动物的直接影响不清楚),建议使用时要谨慎,尤其要避免使用本身含有除草剂的杀藻药和杀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