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Rom J Morphol Embryol. | 这几种容易与肺癌混淆的疾病,你了解吗?

发表日期 2023-12-14 10:38:49    470

导语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我国及世界各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2022年中国的所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中肺癌排名第1位,占18.06%。而肺癌死亡人数占中国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 23.9%,同样排名第1位。肺癌的早期正确诊断对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部分良性肺部疾病的临床或影像学表现可能与肺癌相似,临床评估时需注意鉴别。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种容易与肺癌混淆的疾病,以加深读者了解。

 

➢肺部良性肿瘤

许多良性肺部肿瘤在影像学上与恶性肿瘤相似,如肺错构瘤,通常需要活检病理鉴别。肺错构瘤的CT表现为单发、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孤立性病灶,多呈界限清楚的类圆形病灶,病灶边缘通常无毛刺征,内部特征性表现为钙化与脂肪密度的结合,其中脂肪密度的检出对肺错构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肺结核

肺结核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与结核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和慢性炎症刺激有关。故肺结核患者可伴发肺癌,而周围型肺癌与肺结核球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存在重叠区,因而临床常需要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可通过CT检查鉴别肺结核球与周围型肺癌,通过观察分析病灶内部征象、边缘征象以及邻近结构征象,对病灶的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常见于两肺上叶。而肺结核球常见于两肺下叶背段和上叶,病灶边界清楚,密度高,可有包膜;有时含钙化点,周围有纤维结节状病灶,多年不变。

 

➢肺隐球菌病

肺隐球菌病是由吸入环境中的新生隐球菌所引起的肺真菌病,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较易误诊为肺癌。血清隐球菌抗原的检测对于肺隐球菌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肺隐球菌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多位于右下肺叶,免疫功能正常患者主要表现为肺结节和肿块的局灶性病变,而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主要表现为弥漫浸润性病变,可合并空洞、晕征和胸腔积液等病变。临床上,对于症状不典型的肺结节、肿块或弥漫浸润性改变的患者,应考虑尽早行支气管镜检查或经皮肺穿刺明确病理诊断以免误诊。

 

➢肺炎

约1/4的肺癌以肺炎形式表现,少部分伴有阻塞性肺炎。若起病缓慢,无毒性症状,抗生素治疗后炎症吸收缓慢,或同一部位反复发生肺炎时,应考虑到肺癌可能,尤其是段、叶性病灶,伴有体积缩小者。肺部慢性炎症机化,形成团块状的炎性假瘤,也易与肺癌相混淆。但炎性假瘤往往形态不整,边缘不齐,有密度较高的核心,易伴有胸膜增厚,病灶长期无明显变化。

 

➢肺脓肿

癌性空洞可继发感染,应与原发性肺脓肿鉴别。前者可有刺激性咳嗽、反复血痰,随后出现感染、咳嗽加剧等症状,而原发性肺脓肿起病急,中毒症状重,多有寒战、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等症状。肺脓肿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均匀的大片状炎性阴影,空洞内常见较深液平面,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肺癌与肺脓肿病变主体空洞及液化区抗炎后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癌多数抗炎治疗后病变主体无明显效果,空洞不变,但少数病变由于肿瘤的继续生长表现为空洞的缩小及由于瘤体坏死、液化而表现出的空洞增大,肺癌一般呈渐进性增大,复诊观察肿块会随时间延长而增大;而肺脓肿大部分病变抗炎治疗后吸收缩小,空洞相应变小,短期肿块内部及外观征象变化较明显者也提示肺脓肿可能性大。

 

➢结核性胸膜炎

结核性胸膜炎的胸腔积液多为透明,草黄色,有时为血性。癌性胸腔积液则多为血性。肿瘤阻塞淋巴管时,可引起漏出性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常规,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和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结节病

典型的结节病表现为双侧肺门及纵隔对称性淋巴结肿大,可伴有肺内网状、结节状或片状阴影。组织活检病理有助于鉴别诊断。

 

➢纵隔淋巴瘤

颇似中央型肺癌,常为双侧性,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但支气管刺激症状不明显,痰脱离细胞检查阴性。

 

参考文献:

1. Neacşu F, Vârban AŞ, Simion G,et al. Lung cancer mimickers - a case series of seven patient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om J Morphol Embryol. 2021 Jul-Sep;62(3):697-704.

2.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J]. 中华肿瘤杂志,2023,45(7):539-574.

3. 陈荣昌,钟南山,刘又宁等.呼吸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4. 刘浩雷,李文韬,曹伟云等.良性肺结节误诊为恶性肺结节临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22,3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