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年度进展 | 2023年度感染领域十大亮点

发表日期 2024-01-10 10:31:25    277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受到各种传染病的困扰,可以说人类发展史也是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2023年1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改为“乙类乙管”,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然而我们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并未结束。

 

疫苗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提升免疫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既往的感染性疾病还在侵扰我们的生活,新兴科技是否能为我们抵抗感染提供新武器?

 

让我们一同见证2023年我们与感染病斗争的光辉成果!

 

01 提高免疫力是终极话题

 

2023年秋冬时节,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病原体导致的呼吸道疾病剧增,全国从北到南,各大医院呼吸疾病相关科室爆满。另一方面,从身边统计学来看,除了病例剧增,住院率反映的严重程度也可能较往年有所增加。一些医学专业人士和媒体正在用“免疫债”这个词来解释这一现象。“免疫债”(Immunity Debt)一词是新冠大流行时期的产物,源于2021 年一个法国团队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由于采取了针对新冠的防护措施,包括保持人际距离、戴口罩、洗手、减少人际接触等非药物干预(NPI),减少了接触常见病毒和细菌的机会而缺乏免疫刺激,群体免疫力下降,易感人群增加。

 

如今,国内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反对“免疫债”假说。《传染性疾病时报》在2023年11月14日发表了臧国庆团队的文章反驳了该假说,并对当前呼吸道感染高发的原因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免疫债”可能涉及感染新冠病毒后个体免疫系统全面而持久的损害。这种损害可能会导致人群免疫屏障降低,当特定病原体流行时,就会导致感染暴发。

 

02 新冠疫苗研究持续深入

 

2023年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及解读问答,对接种目标人群、时间间隔、疫苗选择等都有明确规定,重点是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补齐免疫水平差距,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其中3~17岁未感染且尚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成为关注重点。

 

回望新冠疫情初始,我国共布置了4条新冠疫苗技术路线: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截至2023年3月22日均陆续有了产品,以适应不同人群需求。而事实证明,即使到了今天,新冠也并没有消失,只是处于低水平流行状态。

 

国内对新冠疫苗的研究也热度不减。2023年3月14日,暨南大学陈国兵教授团队领衔、多单位科研团队合作在《Nature Aging》杂志发表研究,阐明了老年人体内抗原特异性候选T细胞克隆不足导致老年人抗新冠病毒免疫的慢速应答。2023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封志纯、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立冬等在Lancet子刊发表研究发现,加强接种口服雾化新冠疫苗对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03 基于基因数据的传染病时空溯源大热

 

近年来,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理解传染病发生、发展的暴发流行动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包括疫情何时出现、何时输入、从哪里输入、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经典的流行病学调查可提供报告病例的旅行史和暴露史等信息,但很难捕获疾病在第一例病例报告前的潜隐传播动态。

 

2023年11月29日,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在Lancet Microbe发表综述文章,提出结合病原体基因组数据和流行病学数据可更加全面揭示传染病暴发的传播动态和时空溯源,强调了基因组数据在地理来源推断中的作用,并阐明了如何增强对暴发源的理解和分子调查。

 

04 乙肝治愈门诊开启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届时慢性乙型肝炎诊断率达到90%和治疗率达到80%。然而,我国目前仅分别为25%和15%。与此同时,我国肝癌每年新增达41万,新发病例占全球45.3%,而高达92%的肝癌是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攻克乙肝临床治愈,将大大减少肝癌发生。

 

2023年11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面向全国启动“乙肝临床治愈门诊规范化建设与能力提升项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主任马丽平指出,乙肝临床治愈门诊将从五个方面提升患者服务:第一、为中国乙肝患者提供全病程管理模式;第二、搭建专病数据库,智能辅助治疗;第三、创建一站式服务,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第四、构建肝病智慧地图,让乙肝患者轻松找到就诊医院、医生;第五、助力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为医学资料库、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提供循证基础。

 

05 老年HIV感染防控成重点

 

2023年7月13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2023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显示,全球目前有39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2980万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2022年有130万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63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

 

除抗病毒治疗使感染者预期寿命延长、病死率降低的影响外,我国近年来新诊断发现的老年HIV感染者数量不断增长,进一步加剧了HIV感染者老龄化和疾病负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连发4篇研究文章,聚焦我国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治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2022年报告≥60岁老年HIV感染者占同期报告全部HIV感染者的比例达到 25.1%。老年HIV感染者中,男性约为女性的3倍,这些老年HIV感染者文化程度较低、从事农业活动为主。老年HIV感染者以性传播为主,高危性行为比例较高。老年人群对安全性行为、HIV感染途径等知识了解较少,其在 HIV 感染风险识别、预防感染和自我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06 我国近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死亡率下降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中国,CAP发病率约高达7.13例/千人年,随着人口老龄化,CAP的发病数量和死亡人数将迅速增加,加重疾病负担。

 

2023年11月20日,《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在线发表由中日医院曹彬教授团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周脉耕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的研究,首次系统描述我国近10年来肺炎死亡率下降趋势,其中,病毒性肺炎死亡率下降最为显著,证实了疫情期间的非药物干预极大降低了肺炎疾病负担。本研究成果为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促进疫苗接种的公共卫生措施,降低肺炎的疾病负担,进而保障人群整体和长远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07 肺炎AI诊疗系统路在脚下

 

2023年7月13日,Science杂志刊发了一项利用人工智能来应对感染病的综述研究。该研究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抗感染药物、疫苗研发和感染病诊断方面的潜力。借助复杂的算法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可分析大数据,提前预测药物活性、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快速制定治疗策略。此外,人工智能有助于深入了解感染生物学,揭示疾病机制,为疫苗设计提供信息。在感染病诊断方面,人工智能可提高准确性和效率,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医学影像、基因组和临床记录来精确检测和预测疾病。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副主任管希周教授介绍,解放军总医院也尝试应用机器学习与技术工程人员一起打造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分辨新冠敏感率能达到93.1%,特异率达到95.2%。在全国140多家医院测试,效果良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打造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目前该系统在新冠肺炎、肺炎细菌性与病毒性的鉴别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未来将进一步在肺炎区分感染、肺感染,以及联合mNGS诊断方面进一步探索。期待未来能打造出肺炎AI系统。

 

08 预防麻风病中国方案放异彩

 

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肤及周围神经。在2016-2019年间,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万例,随着抗麻风药物的出现,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多药物疗法出现以来,麻风已成为一种可治疗的疾病。

 

尽管在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目前的干预措施尚不足以解决全球麻风新病例的数量。当一个人患麻风病时,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人感染风险很高。

 

2023年5月1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王宝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王洪生教授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研究证实,单剂量利福喷丁对麻风家内接触者可产生显著保护作用,且比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利福平预防效力持续时间翻倍(4年vs 2年)。从此,预防麻风有了中国方案。

 

09 环境污染暴露影响呼吸道微生态致病

 

环境污染暴露影响呼吸健康,导致肺功能下降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威胁。健康人体下呼吸道存在微生物群落(呼吸道菌群),其可受环境污染暴露发生改变,并对人体呼吸健康产生影响。下呼吸道样本采集的困难性为大规模人群的呼吸道菌群研究带来挑战。呼吸道菌群在环境污染暴露与呼吸健康中所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楚。

 

2023年6月22日,华南师范大学王璋课题组联合广东省疾控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研究机构,在Nature Medicine发表研究论文,通过大规模人群呼吸道菌群多组学分析,揭示了环境污染暴露、呼吸道菌群与呼吸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的污染暴露因素通过不同的呼吸道细菌或真菌群落发挥作用。其中,吸烟主要影响细菌群落,大气细颗粒物(PM2.5)主要影响真菌群落。环境污染暴露可促进呼吸道“细菌-真菌”的交互作用,该互作模式从健康人群、慢阻肺风险人群、到慢阻肺患者中显著增强,且慢阻肺风险人群及慢阻肺患者中具有独特的呼吸道“细菌-真菌”互作模式。提示基于呼吸道跨界微生物群落的个体化健康指数和互作模式可能为早期慢阻肺的发生提供潜在新型标志物。

 

10 工程噬菌体成为年度十大新兴技术之一

 

噬菌体是以杀菌特性而闻名的天然病毒,是地球上多样性和丰度最高的生物体。随着耐药超级细菌的流行,噬菌体疗法引人入胜的科学历史也被广为传颂。然而,相对于自然环境中丰富的噬菌体数量,目前只有少数噬菌体成功应用于对抗耐药性细菌感染及其他工程领域。当前,急需践行合成生物学从“造物致知”到“造物致用”,工程噬菌体应运而生,借助越来越复杂的基因工程工具,重新编程噬菌体以感染指定细菌,使其能够在植物、动物和人类微生物群落中的诸多共存的细菌类型中专门针对其中一种。

 

2023年8月19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马迎飞、重庆医科大学教授余加林团队以非模式沙门菌噬菌体selz为研究对象,通过CRISPR-Cas9构建并筛选到具有高效穿越哺乳动物上皮细胞的工程噬菌体selzHA-TAT,可用于胞内感染细菌的清除,为临床胞内细菌感染治疗提供新型治疗方案。

 

噬菌体疗法不管是在抗耐药性细菌感染、临床医疗,还是在在水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和农业中等各个领域,都显示出了其广阔的前景,工程噬菌体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被评为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之一。这意味着噬菌体疗法未来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