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论文初稿撰写告一段落,紧接着便步入了至关重要的修改环节。在此过程中,以下几点需细心留意:
一、逻辑关系的细致梳理
论文的逻辑流畅性是其灵魂所在,从初稿撰写之初就应参照优秀范文,深入领会其逻辑关系。而在修改阶段,更需将逻辑进一步理清。若逻辑不清,则可能导致上下文脱节,甚至出现表述正确却无实际意义的冗余内容。
(一)文章整体逻辑的梳理
这要求我们对文章的每一部分都进行逻辑审视。例如,第一部分是否需要阐述理论基础?应如何构思?某些语句是否应纳入文中?它们对文章逻辑有何影响?
(二)段落间逻辑的梳理
在文章大框架逻辑顺畅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梳理段落间的逻辑。如段落间逻辑关系是否明晰?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紧密?按照此逻辑能否顺利推导出结论?
(三)句子间逻辑的梳理
段落逻辑理顺后,需对句子间的层层关系进行细致分析。能否从第一句顺畅过渡到第二句,再自然引出第三句?在论文写作初期,数据资料的搜集与研究过程往往繁琐,导致作者可能忽视语言上的瑕疵,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因此,在修改过程中,更应字斟句酌,力求完美。
二、框架内容的合理调整
(一)内容布置的审视
在逻辑理顺后,需对文章内容进行修改,包括增加、删减等,有时还需进行分类归纳,如调整段落顺序,合并相关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的调整
修改论文时,也需对研究方法和数据进行适时调整。以量化研究为例,作者可能在文章完成后发现研究对象的内生性问题未得到解决,或稳定性不足,或一致性未突出。此时,应紧跟领域前沿,学习其他作者的研究方法,对文章内容进行相应调整。
(三)顺序与字数的调整
文章字数和顺序同样需进行调整,以使文章更加合理、通顺。在修改过程中,字数的调整往往会导致语句顺序的重新整合。例如,某小段原在第二部分,但修改时可能发现将其置于第三部分更为合适。因此,在修改过程中,句子原有顺序被打乱,甚至初稿面目全非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语言规范的精心优化
(一)全文通读与润色
若作者论文撰写经验丰富,通常能自行发现语病。然而,许多作者在阅读自己的文章时往往难以察觉问题。因此,需多读、多练、多写,以提高思辨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语言凝练的琢磨
许多作者在完成论文后不愿重复通读,但修改论文必经此步骤。尤其是引言和结论部分,需反复修改。摘要通常要求300字左右,部分期刊则要求500字。作者需在这有限的字数内将故事讲好,充分展现文章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在学术界日益“内卷”的当下,想要让文章脱颖而出,更需在语言上狠下功夫。
(三)寻求他人意见
与他人交换文章是修改语病的有效方法。因为作者在阅读自己的文章时可能带有主观色彩或疏忽大意,而忽略语病。因此,建议作者经常与同事、同学交流,相互交换文章,指出对方文章中的错误。
四、其他重要注意事项
(一)格式的规范性
许多作者在初稿写作时不太注重格式,但在修改中需将格式调整完善。以参考文献为例,中英文参考文献格式均需符合相应要求。
(二)标题的提炼与优化
论文标题与选题不等同,而是由选题优化、提炼而来,与文章质量密切相关。若作者对文章质量充满信心,通常能提炼出出彩的标题;若对文章感觉一般,标题则可能中规中矩。
(三)参考文献的调整
在修改参考文献时,需注意所引用的文献应包含中外文献,并尽量多引用高质量期刊文献,如C刊等,而普刊之类的文章则尽量避免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