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概况和学科馆员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的模式。阐述了学科馆员参与学科建设的有效措施。
学科馆员制度化是国际图书馆先进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模式,是各学科深入发展的需要。从1950年美国最先开始试行到现在已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国内从1998年清华大学首家实施至今也有了近十年的历史。学科馆员制度的推广与实施,有利于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学术性的需求,有利于各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对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学科馆员制度最重要的方面——文献资源建设也成为近年来图书馆学界关注的课题。
1学科馆员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的模式
1.1国内外的基本情况
国外有两位作者(№IrryHardestry和DebbiDinkins)分别在不同大学对教师选书和学科馆员选书的效益作了比较,通过图书流通统计数据分析得出了学科馆员选书的使用效益比教师选书更高的结论。这项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实行学科馆员选书的思路是可取的,学科采访馆员是较理想的模式,是今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改革方向。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文献发行体制的关系,国内各高校的采访均是依据文献的载体形式和语种来进行划分,如中文图书采访、西文图书采访、期刊采访等等。人为地割裂了多种文献多种载体地关系,存在种种弊病。相比较起来,美国较大型地图书馆通常把采访分为“选”和“采”2个程序。“选”归于馆藏发展部(CollectionDevelopment),选书工作由学科馆员(Subjectlibrarianorbibliographer)负责。各馆把馆藏发展需涉及的学科细分成几十类甚至几百类,并依据这些细分的学科来设置学科馆员,分别负责某类或相关几类学科的各种载体类型文献的发展计划、经费控制、挑选、与院系的沟通、利用及咨询等工作。“采”归于采购部(AcquisitionsDevelopment),主要负责采访数据的建立、与供应商的往来等。
可以看出美国图书馆采访分工的依据是细分的学科,而不是文献载体形态,实行的是学科馆员采选制。学科馆员糅合了各学科文献从资源建设到利用之间的整个过程。当然在体制上,美国的图书馆学教育体制及馆员资格认证制有利于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高素质专业馆员。从1924年至今,美国实行图书馆员资格认证已有8o余年之久。美国的图书馆学教育体制及严格的专业馆员认证制度,造就了大批复合型的高水平的图书馆员。
1.2文献采选和馆藏发展是学科馆员最重要的职责
学科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对提高馆藏文献资源的质量,优化馆藏文献资源结构,均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学生消费者至上”的办学理念,图书馆需提供更加强而有力的服务,而学科馆员制的实行就是美国图书馆提高服务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馆藏发展、参考咨询、用户信息素养培训等几项工作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不能认为割裂。刘兹恒教授在《关于馆藏建设的思考》中认为应借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之机,明确授权学科馆员负责相关学科藏书发展的任务。他们必须以主要精力放在本学科藏书发展上!他们的其它任务也只能在做好藏书发展的基础上展开。现在许多图书馆开始实行学科馆员的制度,但是首批学科馆员多是现有馆员充任,学科知识仍是薄弱环节,而赋予他们的任务却非常繁重,包括用户教育、参考咨询、馆藏发展、系所联络等等,而学科馆员的重点工作应该放在馆藏发展和文献采选上。
学科馆员制度的具体做法就是细分学科并配有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负责文献的采访。图书馆越大学科分得越细。如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s分校图书馆网页上所列的学科近300个:而耶鲁大学图书馆列有163个学科,由76名学科馆员负责;马里兰大学图书馆分123个学科,由48位学科馆员负责;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分6o个学科,由26位学科馆员负责,每个学科馆员都有各自的馆藏发展政策,详细地规定了该学科文献地发展原则和方位。
1.3目前高校文献采选的模式
学科馆员的介入大大改善了原有的采访人员全面采选,教师部分参与的弊端诸多的形式。由于学科馆员对馆藏文献及学科的专业设置及科研动向较为了解,因此学科馆员参与制定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发展规划,对高校图书馆设计馆藏文献结构,确定各类文献的收藏级别,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连续性、系统性、合理性配置馆藏文献资源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体制的原因,现有大部分学校学科馆员达不到国外学科馆员的服务的深度,因此,采访人员与本馆学科馆员相结合,是笔者认为目前图书馆可行的模式。
通过学科馆员和读者的互动和沟通,图书馆能加强图书、期刊及数据库采购的针对性,避免采购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即用有限的购置经费,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充分体现“读者至上,书尽其用”的理念。图书馆通过专业化化服务的实行,将特定的学科读者与图书馆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并形成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同时还带动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建设,引发图书馆的改革进一步迈向个性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进程。
2学科馆员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的情况
学科馆员的专业优势使得他们可以在学科专业基础上构建文献信息采访的完整性,打破了以不同文献类型来分工的采访形式,方便采访人员完整地掌握学科文献信息,避免不同载体但内容相同的资源重复购置。学科馆员可以按照学校及各学科发展方向、专业设置、经济财力等情况,统筹安排地为学校建立起科学、系统符合本校学科发展需要的特色馆藏。同时学科馆员有能力跟踪某学科的发展,对该学科的文献能全面系统地搜集、选购,对该学科地馆藏能较深入地了解和应用。学科馆员同时担当多重角色,贯穿着文献从收集到利用的全过程。馆藏发展、参考咨询、用户信息素养培训、专题网络导航等几项工作之间互相促进,而且从院系师生的角度看,所有涉及专业文献的问题都可以找相应的学科馆员,方便了师生与图书馆的沟通。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行已成为各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许多图书馆试行。2001年厦门大学首先开始仿照美国实行学科馆员制,只是在学科的划分上较粗,并且在外文资料的采选中仍已院系教师为主。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都先后实行了学科馆员制,主要在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等文化教育和经济均发达的省市高校图书馆,而西部各高校图书馆对这一制度的实施显得有较大差距。具体情况见表l。
但由于人员和相关因素不够理想,目前各馆所实行的学科馆员制还有不少欠缺。我馆从2003年9月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学科馆员为兼职,均拥有硕士学科背景。学科分布涉及到数理化文史哲等,除了个别是图情专业的硕士,大部分没有学过专业图情课程。经过5年的不断实践和各种专业的培训,我馆学科馆员制度在各方面已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目前实行学科馆员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相应的图书馆学教育体制支持。近年来图书馆界正在探讨我国图书馆员的资格认证。随着馆员资格认证的推行、管理理念的改进,将会有更多的馆在采访工作中实行学科馆员制。
3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的设置是为适应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促进文献信息资源交流、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深化信息服务。教育部的2个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和《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都明确提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应符合本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需要,是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体系,即特色馆藏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的核心部分。而专业馆藏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人员的学科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及其对具体文献的判断能力,学科馆员具有把握学科采访信息的完整性和联机信息资源调研、评价的专业优势,为用户提供学科导航服务。重点学科是各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志,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而学科馆员直接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对重点学科的师生及学术带头人有着经常性的联系,对重点学科的历史沿革、当今学术热点及前沿课题较为了解,对学科文献的构成体系、品种配置、收藏范围等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因此他们可以建立起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与学科文献建设工作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专业学术文献的采购,保证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总之,高校设置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开展学科馆员服务是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积极地为各学科,尤其是为重点学科教学、科研提供主动化、专业性、个性化的深层次的信息支持服务,使广大师生能方便、快捷地获得本学科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学科馆员制度是一个新兴事物,各高校图书馆应当根据本校和本馆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