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开启一个新话题的研究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阅读和文献下载。有的小伙伴为了确保文献的全面性,会持续不断地查找文献,但这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一、文献阅读过程中的挑战
当我们下载的文献本身很相似时,我们可能会越读越觉得自己难以提供什么知识增量。毕竟,别人已经研究得那么透彻,我们似乎找不到新的突破口。而如果那些文献细分之下具有一定离散度,我们又可能越读越容易思维发散,让自己的研究难以聚焦。这种思维的跳跃性虽然有时能带来灵感,但更多时候却可能让我们迷失方向。
纯粹阅读文献还可能带来状态的懈怠。阅读和写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体功能调用方式。阅读主要是被动的接收,其间虽然会有回应性思考,但更主要的是吸收。而写作则是运用个人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积累,将思想转化为文字,涉及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组织,更需要逻辑清晰,以论据和道理服人。因此,在疲惫散乱的状态下,我们是难以进行创作的。虽然可能还能勉强把阅读进行下去,但也往往只是限于泛泛浏览,难以深入理解和吸收。
二、阅读文献后的写作时机
那么,阅读文献后何时开始写作呢?这是一个普遍面临的问题,即使是资深写作人也会遇到。因为资深只是表明写作历史长,但任何研究者都不可能了解一切领域。一旦转入新的研究话题,同样面临通过文献学习新领域知识的挑战。
我的体会是,首先要适时停止下载。相关文献不是一次性就能找完的。查到一二十篇核心期刊的高质量论文后,就可以开始阅读了。我们对新领域所知有限,学术写作的过程首先是学习的过程,然后在领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添加。所以,对于自己原本就不熟识的领域,何谈能把文献找全呢?
写作伊始,我们搭建的写作框架都是相对的。可以依据逻辑和理论搭建出非常粗略的基础分析架构,但是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细节内容都属于未知。阅读文献正是为了厘清与完善这个写作框架和思路。因此,先把最初的这些文献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几乎没有两篇相同的文章,几篇文章貌似谈论的是一个话题,但总会有不同的侧重或者研讨概念的范畴差别。我们需要在阅读中敏锐地识别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调动阅读能力,虚心地阅读高质量的文献,我们可以从打磨写作框架到丰富文献内容都收获很多。
三、写作与阅读的互动
在写作与阅读的互动中推动写作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写作的展开,我们可以更确定需要哪些文献。因此,需要尽快地把阅读转向写作,让文献的阅读关联到实际写作中。二者应该更多地互动、相互促进。在写作中加深思考,我们会更知道需要阅读什么。带着问题去检索和阅读,我们更容易发现文献中闪亮的观点和为我所用的“金句”。
不过,此时的写作目标定位应该是进一步厘清论文框架,而不是在任何一个方向过于细致地雕琢。因为任何一个研究主题都会出现千差万别的解读方向,我们究竟最想解决哪些问题,时间和能力允许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一段时间的思考沉淀。过早地踏入某一细分领域,可能给写作安排带来风险。
我们研究的每一主题都归属于一个复杂的知识网络,这个网络纵横交错。每次阅读文献的学习过程都是厘清大致有哪些周边问题,并划清自己的研究界限的过程。以个人信息保护为例,如果我们想研究这个话题,那么就需要明确是想研究境内的保护还是跨境保护?是否想研究合法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或最小必要性原则等数据处理原则?是否想研究金融、医疗或智能制造业等某一行业的数据保护?还是对域外个人数据话题展开比较研究?这些方向之间会有交叉,各自内部也会有细化。因此,我们需要在最初查阅文献、列清提纲时目标有所倾斜,并随着持续阅读进行深化和明确。
四、如何敲定自己的选题
延伸一下,读文献中如何敲定自己的选题呢?一个建议是找到与自己的连接点。以前述的个人信息保护话题为例,笼统地海量阅读文献很容易让我们感到无感和无力。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话题连接到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上,那么就更可能产生关切心和信念感,推动自己研究下去。
比如前段时间公布的一个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公民个人住宿信息从内地酒店传送到位于国外的酒店跨国公司总部,该总部将信息共享给位于其他几个国家的子公司(分公司),公民起诉后法院判决该数据的境外传送与共享超出履行合同的必需,对个人权益具有潜在风险,应当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即便选择了同意,也不意味着对于后续增强使用的同意。该国际酒店将因违法处理个人信息被判决承担侵权责任。这是中国首例涉及个人信息跨境传输的司法判决,为跨国公司根据中国法开展个人信息合规提供了具体、明确的指导。
个人入住酒店、提供信息的情况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类似的情况还包括电商平台购物、快递外卖服务、租房购房、留学移民等中介服务中都会收集、处理个人信息。我们应该如何关注被平台提取的个人信息,如何加以保护呢?从个人利益保护出发,我们可以调动自己的写作意愿,将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选题进行深入探讨。这样不仅能让我们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具有现实意义,也能让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保持更高的热情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