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有幸与一位知名顶刊的编辑深入交流,他透露在审稿过程中,往往通过审视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便能大致判断出文章的学术水准与质量高低。在现实情况中,确实有不少作者在引用参考文献方面存在不足,或是引用方式不够规范,以下便是对这些现象的梳理与总结:
一、引用文献存在的误区
1.虚假引用:此现象表现为作者在文中并未真正引用相关内容,却在文末罗列了一些文献,仅作装饰门面之用。
2.未做标识:规范的引用是高质量论文的重要体现。若文中存在引用内容,必须做出明确的引用标识,具体操作是在引用语句的末尾,以右上角标注的形式,如[1][2][3]……一一标出,并在文末的参考文献列表中与之对应。若未按规定操作,则可能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3.标识错误:部分教师在标识参考文献时,采用手动逐字敲入的方式,这种不规范的操作极易导致查重时引用度过高,出现标红现象。
4.引用不当:主要体现为引用数量过多或过少。具体而言,(1)引用过多时,往往反映出作者原创性不足。若文献引用量过大,会导致论文查重率过高,一般来说,正常投稿的论文查重率应低于15%~20%。(2)若对某一篇文章的引用过于集中,单篇引用量超过所写论文的5%,也属于引用不当。而引用过少,即全文参考文献数量不足,同样会引发上述问题(2)中的情况。因此,一般建议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5条,且适当增加参考文献数量,有助于拓宽论文写作的视野格局,进一步提升文章的内涵深度与科学性。
二、如何正确地引用文献
正确引用参考文献涵盖内容的恰当引用、文中的合理标识以及文末的正确著录这三个关键方面。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1.内容的恰当引用
参考文献具备多种功能,例如提示研究起点、实现知识承续、进行鸣谢归誉、开展学术评价等。因此,若内容使用不合理,可能会导致高文字复制比,进而被判定为抄袭。
在选择参考文献类型时,应优先选用公开出版的、已被检测系统比对源收录的文献。需谨慎引用图书和外文文献内容,尽量避免选择博客、电子公告等网络资源以及转引文献。
2.文中的合理标识
在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必须明确标识,以便读者能够便捷地查阅原始资料。
引用格式方面,在引用文献内容时,可采用括号夹注或脚注的方式,清晰标明作者姓名、出版年份、文章或书名、出版社等详细信息。
文中引用示例:若引用的内容源自一本书,可这样标识:(Smith, 2020, P.45)。若引用的是直接引用的文章,则可这样标识:(Johnson, 2019, "The Title of Article", in Journal Name, vol. 10, No. 2)。
3.文末的正确著录
文末的参考文献列表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格式准确著录,以便于核查原始资料。
参考文献列表:应依照文中引用的顺序,在文末完整列出所有参考文献,涵盖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等详细信息。
电子资源:对于电子文献,还需额外记录访问日期和网址。
4.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引用:引用过多极易导致文字复制比过高,因此应合理控制引用文献的数量和内容。
注重引用质量:应优先选择高质量的文献,如近3 - 5年内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优秀硕博士论文等。
通过遵循上述步骤和注意事项,能够有效地、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避免学术不端行为,切实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写作过程中引用文献实操方法
在论文查重过程中,不少人发现文献被标红,经检查发现,参考文献的上标竟然是手动输入的。在此需特别强调,应采用“交叉引用”的方式添加上标,而非手动敲入。具体方法如下:
在文档中定位到需要插入参考文献引用的位置,点击“引用”选项卡,在“题注”组中选择“交叉引用”。在弹出的“交叉引用”对话框中,选择“引用类型”为“编号项”(具体可能因文档设置略有不同,但核心是选择能关联到参考文献编号的选项),“引用内容”选择“段落编号”(或类似选项,能准确指向参考文献编号),然后在“引用哪一个编号项”列表中选择对应的参考文献编号,点击“插入”即可。这样插入的参考文献上标会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列表自动关联,当参考文献列表内容发生变动时,上标也会自动更新,避免了手动输入可能出现的错误,同时也能确保查重时不会因上标问题导致文献被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