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同属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因此从比较历史法的视角看待两国的教育,会让我们从历史角度对两国的教育有新的认识,了解两国的历史与现行教育制度的关系。
中国与印度同属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按照著名学者季羡林对文化的划分:印度、中国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东方文化体系。因此无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两国都具有很多共同点值得我们关注。本文试图从比较历史法的视角,对中国和印度的教育现状做一下比较。
一、印度的教育现状
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心,希望能够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增强其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印度独立后便十分重视工程技术教育,早在50年代就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全国相继建立了6所“印度理工学院”,发展至今,印度已经有了550多所工程技术学院和1 100多所多科技术学院。2000年,印度有大学及类似机构248所,开放大学7所,所有高校总数达到11 000多所,高等学校在校生839. 9万人。印度的一些大学在世界上已经颇有名气,在世界各国,来自印度的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劳工有数百万名,受聘于联合国系统内的各个组织或机构的有数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软件行业。印度近年来经济能持续增长与其近十年来软件技术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软件出口更是执世界之牛耳,带动了印度经济的腾飞。有关资料显示,印度软件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已达到了34万人,其软件科技人才还以每年6万人的速度急剧增长。但是这个增长速度的背后同时也反映出了印度教育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这一直是个错误”,卡纳塔卡州政府秘书长库卡尼说:“但不可否认的,这却成就了我们的优势。”印度政府知道,要短期之内翻转印度,从贫变富,由文盲变文明,是不可能的。他们希望藉金字塔顶端。肠人口的力量,带动下面98%的平民。因此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是大力扶持“产业导向”的信息科技学院。它的成立,提供土地、资金、协助募款,无一不是倾全力支持。“今天我们好不容易创造出某种优势,就要永远保持这个优势。”安得拉邦州长纳都指出。印度现在所做的就是要尽力维持这个优势局面。去年开始,印度政府喊出“2008年,百万软件人才”的口号(目前软件人才有41万),产业界与学界,已动了起来,朝目标积极迈进。资金全面撒下,一所所信息科技学院正大兴土木,要为软件人才打造最好的设备环境。例如邦加洛信息科技学院的学生,每人配一部笔记型计算机,还可以无线上网。但与此同时,印度却有70%的文盲,完全活在另一个世界。就像林荫幽深、一栋栋新式大楼耸立的孟买大学,几步之遥却是孟买最大的贫民窟,其贫穷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二、中国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从1999年开始,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到2002年,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学的学生1600万人,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15%。在2004年教育部发表工作要点时指出: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拟安排750万人左右,比2003年实际招生增长约7 0.0。其中研究生招生33万人,增加约5万人;普通本、高职(专科)招生400万人左右,增加30万人;成人本专科招生220万人左右,与去年持平。由此可见,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同时,在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同时,在基础教育方面,中国也在尽力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帮助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中国教育部正式颁布施行《2003-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西部地区教育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该行动计划的一项核心内容。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已拟定一项西部地区教育攻坚计划,力争在2007年底,使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由此带动中国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
三、中印教育现状的比较
由上文所列两国教育现象,我们可以看出:
1.教育理念不同
就高等教育而言,尽管中国以前也是奉行“精英教育”路线,可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走人“大众化”阶段。相较而言,印度到现在还在奉行“精英教育”理念,试图走一条通过培养一小部分精英来带动全国发展道路,忽视了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问题,因此在印度高等教育并没有大众化。经济学家帕特里克·阿蒂斯在分析中印两国经济发展道路事业也指出:“印度是一个更信奉精英主义的国家,它虽然人均收入只有中国人均收入的二分之一,但它的一小部分人收入却比较高,受教育水平也比较高。”就基础教育而言,印度显然落后于中国,比较两国的文盲率就可以知道,目前印度官方统计它的文盲率在3500,但有人估计实际上的文盲率达总人口的一半,尤其以女性居多。而中国的文盲率则大大低于这个数字,就如上文所言,到2007年底,就连西部地区文盲率也将下降至5%。
2.理念的不同也引发两国教育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同
印度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严重倾斜,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是大力扶持以产业导向的信息科技学院,对于贫困地区和妇女教育则投入较少,与上文的“精英教育”相对,走的同样是一条希望通过发展优势产业来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的道路,所以把国家大部分的教育资源优先给了能够给国民经济带来效益的教育项目。与此相比,中国虽然也是因为地区差异造成了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但是中国对于与贫困地区的经费投人和关注较多,希望全国教育能够得到均衡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增长。因此,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与中国,中国人口的平均教育水平却要高于印度。
3.教育方式的不同
与中国要求学生在学业上全面发展的不同,印度有其独特的教育方式。首先,印度教育首重数学,比中国注重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印度更注重工程技术教育,所以印度的科技人才多,而且素质高。90年代中期的时候就有个统计,印度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生的数量占世界第二,直到今天,其科技人才队伍水平仍然在世界是名列前茅的。其次,印度很注重英语教学,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了完全的双语教学。印度许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学历是外国承认的,而且由于这些学生的业务水平和英语水平都是比较高,所以在国外很抢手,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企业雇佣了不少印度人。与此相比,中国的科技人才就不如印度受到国际企业的器重,英语不过关就是原因之一。虽然中国也相当重视英语教学,但即使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完全双语教学的学校也是屈指可数的,同时对于这点,我国教育部并没有做出明文规定。
四、差异背后的原因
产生上述中印教育的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
1.从古至今,印度就是一个宗教国家,提倡种性制度
有学者分析过,中国文化是伦理性文化,以儒教治理天下。而印度文化则是典型的宗教性文化,整个国家的宗教气氛非常浓重,几乎每个印度人都信教,但是由于各种宗教信仰与教义等方面的不同,从出现之日起到现在就有矛盾。因为印度大多数人信奉印度教,所以种姓制度也受到了拥护。虽然在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之中,尊卑贵贱的观念也相当浓厚,同样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但是中国并没有出现过强大的宗教势力,而且自汉代开始,就独尊儒术,提倡和谐即崇尚中庸,主张“和为贵”,所以在中国并没有出现严格的种姓制度。而且自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国家以来,等级制度也不存在了。而印度的种姓制度则表现得特别森严和残酷,存在的时间也最为长久。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的印度最古诗集《梨俱吠陀》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论述。至今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有3千多年的历史了。印度教徒主要有四大种姓: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和统治者)、吠舍(商人) 和首陀罗(体力劳动者和奴仆)。在这四个种姓的基础上,印度社会已经发展演变成几千个亚种姓集团。四个基本种姓外还有一种属于.‘不可接触者”的贱民种姓,贱民种姓也有几百个,他们处于社会最低层,不仅经济地位低下,而且备受社会歧视和压迫。虽然同古代相比,印度现代的种姓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自从1947年独立之后,印度采取了一系列否定种姓制度的法律、政治和行政手段,尽管印度宪法没有宣布废除这一制度,但其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种族、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种姓制度仍然以各种方式顽固地实行着。在教育方面,拥有高种姓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远远高于低种姓人口。目前印度的低种姓群众仍有1亿6千万人,占印度总人口的1600,但是他们中大约2/3是文盲,半数是农人,只有700的人能喝到安全的饮用水。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印度奉行的“精英教育”和倾斜的教育资源投人制度看成是种姓制度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
2.中国和印度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国的历史脉络是清晰可循,连绵不断的,这是由于有专业的史官以客观的态度记载中国的历史,力图使后人能够客观地看待历史,而印度历史体系却脉断难寻,可信度差,因为印度人极喜爱神话和诗歌的表现形式,喜欢把现实理想化、把历史人物神化,缺乏可信的历史记录。印度的历史著作也主要以神话的方式表达,使人难于分辨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属于理想和想象。从两个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也可以了解印度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不同,即不充分认识现实与想象、事实与空想之间的差别,也不在通过直觉得到的东西与通过推理了解的东西之间作严格区分。一个能说明印度人喜欢空想的例子是他们发明的计量方式。中国人表示时间的最大单位是“年”,“年”以上没有独立概念,只有“XX年”的说法。而印度在年以上还有“尤迎”,“尤迎”上面还有“大尤迪”。印度古代经典经常出现超大数字,如亿、百亿等,实在没办法表达,就说“如恒河之沙”。另一方面,印度在表示短、小方面也超越想象。中国人通常用“一眨眼”来表示时间之短,这之下再无更小单位。“刹那”是我们从佛教中借用的,“一刹那”比“一眨眼”更短。而且,古印度还把“刹那”再分成若干更短的单位。在现代数学单位未出现之前,印度人的数学思维已达到如此的地步,实在令人惊叹。从古印度到现代,数学是印度人逻辑思考的原动力,和印度的宗教哲思同等珍贵。对于现在的软件业来说,数学能力也同样重要。因为数学从定义、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题目解出来,与写软件需要的分析、逻辑,能力一致。因此印度教育首重数学,是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作支撑的。
3.印度英语教育非常成功
这是因为在近代史上,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政府在200多年中,在印度大力普及了英语。直到现在,印度的教育制度也明文规定了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完全的双语教学。而中国在当时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被多个国家瓜分,并没有完全成为某一个国家的附属,因此英语并没有在中国得到普及。况且,与中国相比,印度在历史上就没有出现类似于中国的标准普通话或者说是统一的语言。印地语算是被使用较多的语言了,但也就是在北部普及,到了南方就行不通了。所以如今惟一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目前印度两种官方语言一个是印地语,另外一个就是英语。如果不使用英语的话,印度北方和南方的人很难沟通,而且,其他大大小小的语言还有成百种之多,仅印度宪法承认的地区语言以及官方语言就有18种之多。这种情形就使得印度相当重视英语在本国的应用,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使用英语遣辞造句都很精确、规范和书面。由于他们的英语水平良好,所以与国际学术和信息交流中没有语言障碍,能够得到更快捷的前沿知识。
中国与印度的历史差异是造成两国教育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但是毕竟中国和印度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所以两国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发展。比如中国应学习印度对软件业发展的经验,加强对优势学科的教育投人。而印度也应学习中国对于消除文盲和对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的经验,实现全国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