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关于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部对称问题的探究

发表日期 2023-04-12 15:22:00    696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困扰着国家、社会、教育者、家长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一个突出难题,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去分析这一问题,利用经济学中的不对称信息理论剖析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期待能为改善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提供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

  众所周知.市场按其交易对象主要分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可见劳动力市场在发达商品经济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市场角色,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劳动力市场最为重要的子集——大学生就业市场,其运行状况,必然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教育者、家长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问题.更是关乎到国家长足稳定发展的经济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来看.存在的最为突出的便是就业难度大、就业率不高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现实原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究其根本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一、信息不对称的内涵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在1970年提出的,由他们完成的信息不对称及相关理论构成了当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而信息经济学随着时间的发展业已步入主流经济学并日益受到重视。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又称非对称信息或不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方和卖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至于交易双方谁掌握的信息比较多,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类型而定。一般认为.在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中,市场卖方的信息比较充分,即卖者掌握的信息多于买者,例如药品的卖者比买者更了解药品的功效;而在保险与信用市场,往往市场买方的信息比较充分,即买者掌握的信息多于卖者,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医疗保险的购买者显然比保险公司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信息不对该理论按内容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双方知识的不对称.指一方不知道另一方诸如求职者能力、产品性能等信息,这是外生的、先定的,不是双方当事人行为造成的,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均属于这一种。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问题即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比如在二手车交易市场上,假设供求量相等,每一辆旧车的质量好坏是不同的,但只有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对对此并不了解,只知道这种车的一般质量水平,因而愿意根据一般质量支付价格,拥有高于平均质量好车的车主不愿意以该价格售车,那些低于平均质量的次品车则可以乘机脱手。最终,次品车充斥市场,优等车被驱逐。形成了“逆向选择”,部分购买者得到了次品车.而另外一部分需求者由于优质汽车退出市场,供给不足,没有购得汽车。第二类不对称信息是指在签订合同时双方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订合同后,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无法管理、约束,这是内生的,取决于另一方的行为。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道德风险,即在协议达成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协议一方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的利益。比如签订贷款合同之前,银行清楚客户具有还贷能力,客户也明确贷款利率,双方信息充分,但合同签订之后.银行对于客户还贷诚信程度的信息了解不充分,这就造成了“道德风险”,它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是监管成本提高,市场资源低效配置,甚至会造成某些行业的私人市场难以建立。
  可见.当市场上所有的信息没有被交易双方对称或充分的了解时,资源的配置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交易双方所作出的选择也不一定是最优的。因此,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造成市场效率不高或机制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人事部最近对北京、河北、新疆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哈尔滨、成都、广州等15个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根据人事部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求情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统计地区共有2141233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为87.7%,比2004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始终稳定在80%左右。从本次统计调查情况看.2006年统计地区高校毕业生需求总数为1488041名。中西部地区在人才需求上的数量呈上升势头,在中西部地区对毕业生的需求数量有所增加的同时,东部的山东、江苏、北京、广州对毕业生需求数量分别为228600名、196840名、86087名和66000名,需求量仍然较大,此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医药卫生专业毕业生需求增长较快,进入了前十名,需求数为31756名,与去年需求数17227名相比有大幅增长。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转变阶段导致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大大曾加,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时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从而造成了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气候.但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实际上对于他们的需求还是稳中看涨的.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基本趋于平衡,在部分地区和个别行业甚至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三、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理论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供求现状是大体均衡的,显然,困扰着我们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由于供需量不等造成的,而是由于市场的有效需求得不到及时迅速的供给,形成这种供求匹配的效率不足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准备阶段的信息不对称。所谓就业准备阶段是指大学生选择高校前至即将毕业的一段时间,这个阶段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高校与学生之间以及高校与各用人单位之间。首先,高校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时信息不充分。学生在择校时对学校及专业情况不是很了解.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导致部分学生入学始就存在着对其专业不感兴趣的心态,使其个体未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同时,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高考成绩和档案来几乎是决定否录取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其他素质高校几乎一无所知。这显然不可能根据学校的特色择优录取,对于今后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高校与学生之间在高考录取时存在的不对称信息,致使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最优配置,会直接影响到日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素质的高低又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
  所以.信息不对称从择业的准备阶段就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其次,高校与各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同样不对称。大多高校的都片面地注重学术研究与理论学习.不能非常充分地了解到社会的经济结构、层次以及发展前景,特别是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因此不能及时地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市场对于稀缺人才的需求。那一方面,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而无业可就.另一方面.企业又面临着人才缺口得不到及时弥补的窘境,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人才的供求结构性失衡.造成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

  2.择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择业阶段主要是指大学生即将或已经毕业,但还未就职之前的一段时间,该阶段的不对称信息主要存在于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大学生择业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人力资源的交易过程.用人单位作为交易的买方,而大学毕业生则成为交易的卖方,显然,在这个交易过程中,市场卖方掌握的信息要多于市场的买方,因为相较与用人单位,肯定求职者本身更了解自身的能力、性格和品德。用人单位由于信息不充分.很难根据不同求职者的能力分别定价,这样就产生了“逆向选择”:相当数量能力卓越的毕业生由于在工资上难以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而一部分用人单位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招聘到了可能并非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部分用人单位则由于高质人才被驱逐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出现了“有职无人”的现象。可见,在大学生择业阶段.正是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使我国供求趋于均衡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形成了就业难的局面除此之外,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会造成学校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
 

3.就业以后的信息不对称。就业以后的阶段是指就业协议签订后到间见习满这段时间。就业协议的签订并不意味着择业过程成功地终结了,因为到实习期满为止的这个阶段存在着诸多得不稳定因素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没有最终成功就业,必须面临着二次择业的选择。那造成这些不稳定因素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首先表现在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资质、专业、发展前景等较于用人单位本身知之甚少,一旦在通过见习或其他渠道得知现实情况与自身期望值相却甚远,极可能违背就业协议重新选择工作。这样,不但提高了劳动力的交易成本,而且也对就业市场形成了二次供给的压力,是由于不对称信息所引起的市场对资源的低效配置。其次.部分大学生再就业协议达成之后,工作作风散漫懈怠.用人单位为了降低其监督管理成本,可能会选择在见习期满后终止就业合同.这显然是由于“败德行为”而引起的大学生二次就业.同样给本就拥挤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重复增加了压力。可见,正是由于不对称信息存在于大学生就业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才造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状况,如何更好了解决不对称信息所带来的人力资源配置绩效低的问题是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解决途径

  既然根本性的问题是由于不对称信息引起的,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要使大学生就业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具有完备充分的市场信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作为高级人才培养者的高校,首先要紧扣经济发展的脉搏,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势,以需定教,优教促需.培养出大量的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要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平台,使人才需求者了解学生的优势.也让求职者对用人单位有一个准确客观的定位。

  2.作为人才需求者的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对应聘者的调查、考试等方式了解其整体素质.根据不同能力划分不同的工资等级,避免吃“学历大锅饭”的做法造成高素质人才的流失。

  3.作为市场宏观调控者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地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组织结构和监管机制,加强就业中介机构的建立和管制力度,发挥职能机构应有的调节、平衡各方的信息交流、提高市场配置效率的作用。

  4.作为人力资源共给者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将自己的能力已诸如证书、学历证明、考试成绩等有效信息的形式传递给企业,并通过咨询、互联网、报纸等方式了结用人单位的相关指标,使信息能够更充分更透明地呈现在供求者之间。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就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就业市场失灵,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利用市场机制以外的手段即积极政策手段使供求双方的信息一致,从而力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