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发表日期 2023-04-12 15:22:00    770

本文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角度,阐述了高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交际中的跨文化因素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国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多年,仍无法用英语进行得体交际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目的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的学习。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也首次作为独立的内容被纳入到高中课程标准中,并把它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新形势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在注重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更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建构主义理论无疑为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建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一、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H. 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写道:“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他的观点十分精辟地论述了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的关系,即:两者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首先,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基本的文化,但它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并非它的全部。其次,文化是语言的一大特点,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话,文化就是语言教学中的重心。

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这样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杜道明在语言与文化新论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因为语言系统中凝聚着几乎所有的文化成果和文化信息,这就促使语言成为文化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具有原文化的性质。而且,语言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认识水平和每个民族特殊的认识方式,因此,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掌握一门语言,实质上就是掌握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只有通过丰富、深广的社会历史文化才能呈现出全部的意义。这种基于文化的语言观提示我们:要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文化。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的其中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总目标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课程目标结构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内容。在目标结构的“情感态度”和其他项目中,对“文化意识”也有相关的要求。“标准”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识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最早是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教学思想。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以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的过程常常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互动而得以完成。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认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和建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多维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了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向度。因此,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主观感受现实的事物,去“亲自经历”各种跨文化情景,并做出自己对文化现象的解释和判断。简言之,就是要“构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离中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之所以被广为接受和推广,关键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重新解释了知识的本质和学习发生的机制。下面,笔者将从学生观和学习观这两个方面阐述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跨文化教学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人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单项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在对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与母语文化相适应的认知图式,如果用这一认知图示去预测和判断与母语文化有较大差异的目的语文化,就必然会导致交流障碍,这就需要把新的文化整合到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还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如教师在讲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陕西专用)第四册第六单元CULTURAL CORNER中TheUniversal Dragon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几个同学谈谈龙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这样,学生自然会谈到龙是如何的神圣和尊贵,教师可以很快地判断这种想法来源于他们的母语文化。在学生的母语文化中,龙是炎黄子孙的化身,是吉祥的象征,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可见对龙至深的崇拜。随后,师生最后总结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圣洁权威的。接下来,老师再引导学生仔细去回忆所看过的有关龙的国外影片,并谈谈龙在影片中的形象,学生就会想起《侏罗纪公园》里的凶残的恐龙形象,《指环王.2》中的“戒灵”,类似冀龙的怪兽形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龙在英美国家是邪恶的象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地呈现西方人对龙的认识,而是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进行对比,由此,英美人眼里的“龙”作为新信息和学习者对龙原有的认识经验相互作用,加深了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并形成了对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性的认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中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团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所谓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这一观点对课堂上的两大主角—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即: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才是课堂互动中的至关重要的中心人物,他们彼此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讲解body language(陕西专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合作的方式在课前分别搜集body language不同方面的信息。这样,小组成员在相互沟通和合作中不仅基本上完成了对body language知识的建构,而且还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各组分别以表演的方式呈现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利用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以增强课堂环境的生动多样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当每一组都呈现完他们的信息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所呈现的这一body language相对于我们所使用的相同的Ylanguage有什么区别,并就这一问题在生生之间引起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以讨论和合作的方式去解决。因此,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而真正活跃在课堂上的是学生,这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英语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课,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以达到学习目的。在对中西body language差异性这一问题的讨论中,生生之间相互作用、激发和影响,不同的想法和认识互相碰撞和融合,从而在不断的表现、思考、反馈、吸收和内化过程中获得了跨文化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因此,要想真正建构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就离不开具体情境中的实践。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而语言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英语课堂能超然于生活之上,因为它就是一种特定的生活场景或生活方式。现用的高中教科书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容易地进入“角色”,进人“生活”,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建构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如在对某课的文化现象进行讨论时,老师可以偶尔设计一次英美国家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提前告诉学生:“既然我们要讨论的是英美文化,那么我们就以他们的上课形式进行。”接着,让学生坐成一圈,教师也主动参与到其中,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构建平等、和谐、自由的师生关系,通过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情景”之中,使他们了解到在英美国家中的授课方式及师生关系。教师表面上移植了一种教学法,实质上是移植了西方的平等观念,这也正是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维度上表现出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当我们对相同的人或事进行评价或判断而出现不一样的结果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价值观念的教育,学生只有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才能真正建构跨文化意识,从而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总之,教师应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挖掘语篇中的文化信息,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促使学生不仅建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大力建构自身的文化知识系统,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向高中英语教学提出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