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学术界,核心期刊的发表往往对作者的身份有着一定的要求,通常至少需要二本讲师以上的资格。然而,即便身份达标,也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易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因为核心的发表竞争异常激烈,其中水深不可测。
因此,本文将详细记录一位普通院校老师成功发表CSSCI论文的经历,这一过程极具代表性,可以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沮丧迷茫期
作为地方性学院的文科教师,在向CSSCI期刊投稿的过程中,这位老师经常遭遇石沉大海的失落。这种失落并非来自C刊编辑的尖锐批评,而是连退稿原因都没有,投稿如同泥牛入海,没有回响。这样的经历很容易让人对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准产生深刻而反复的怀疑。
在这个时候,身边往往会有很多人说:“不是你的文章差,而是你所在的平台有限。”然而,实际上很难说清楚到底是文章质量原因、作者身份原因,还是期刊社的收稿方向原因。面对这样的困境,这位老师经常听到劝退的声音,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编辑可能因为单位声望差而不愿接收来自小学院的稿件,尤其文科C刊版面特别稀缺,编辑可能根本无法处理完博士教授的投稿,更别提来自小学院的稿子了。
因此,这位老师发核心的想法刚萌芽不久就被现实打败,对C刊发表不抱太大希望。
2、摒弃杂念,潜心研究期
随着发C刊的想法不断被打压,这位老师的学术研究变得更加纯粹。他开始沉浸在潜心读书和思考的平静中,虽有遗憾,但也算轻装上阵,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写论文,不必再患得患失,猜测编辑的喜好。
这位老师对诗学的热爱支撑着论文的写作,他始终保持着研究钱钟书作品的热情,并逐渐积累了一些颇具深意的文章。虽然没能凭借这些文章成功发表核心,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也算小有成就。
3、尝试期
论文写好后,虽然没有成功发表核心,但是也获得了一些其他成就。同时,这位老师也有了尝试再次投稿C刊的勇气。通过研究C刊目录,加上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适合自己文章的刊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他所研究的钱钟书作品刚好符合这本学报的现当代文学版块的研究方向,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再次投稿。
这位老师的心态比较好,他潜心研究,投其所好,不是特别注重投稿结果。在漫长的等待中,他收到了文章初审通过的好消息,并得到了刊物主编的电话以及著名教授的肯定和指导,受益匪浅。
4、外审修改期
虽然初审通过,得到了编辑的肯定,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是文章还需要经过外审和出刊审校,这个过程也比较忐忑。幸好这个刊物的外审周期较短,半个月后就收到了外审专家的评价和改进意见(修改意见含金量很高,对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都有很好的指导性)。
进入了根据专家建议完善论文的阶段,这让这位老师非常振奋。论文修改完善后,进入校对环节。责编校对、编辑互校,再到主编终校,每个环节编辑都会仔细认真地阅读文章,给出非常详细的修改意见,不厌其烦地和作者反复沟通。这不仅体现了编辑的严谨敬业和耐心,也让作者真正体会到了期刊社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选稿原则,以及公开透明、严格规范的审稿制度。
这位老师的经历是无数科研人的缩影。他们潜心一志,砥志研思,守得云开见月明。虽然C刊发表漫长艰难,但它也给普通老师留了一扇门。只要摒弃杂念,钻坚研微,也可能会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