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与文献平台概览
一、科技期刊概况
截至2022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总数达5163种,按语言划分如下:
中文期刊占据主导地位,共计4556种,占比高达88.24%;
英文期刊紧随其后,有434种,占比8.41%;
中英文双语期刊则相对较少,为173种,占比3.35%。
从学科领域来看,技术科学类期刊约占44%,基础科学类占30%,医药卫生类占22%。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显示,2018年至2022年间,中国科技期刊总数从4973种增长至5163种,其中英文科技期刊数量更是由333种增加至434种。
科技期刊的从业人员以在编人员为主,共计23,665人,占比64.30%。在全部科技期刊中,员工全部为在编人员的期刊有2,039种,占比40.96%;而全部为聘用人员的期刊则为314种,占比6.31%。
中文科技期刊方面,2020年被CNKI收录的4164种期刊共发表了122.02万篇可被引论文。在2016至2020年间,中文科技期刊的国内被引频次在其国内外总被引频次中占比高达95.11%,显示出其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国内。然而,中文科技期刊的传播主要依赖商业化文献平台,期刊获得的版权费分成较低,而用户查阅费用却较高,这限制了其对国家建设的支持作用。同时,多个平台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导致中文科技期刊在国际传播上面临困境。
英文科技期刊方面,2020年被CNKI收录的383种期刊共发表了32,914篇可被引论文,这一数量与国际巨型科技期刊的年发文量相比显得相当有限。目前,我国具有CN号的428种英文期刊中,有80%以上与国际出版商合作。英文科技期刊的许多论文并未存储在国内平台上,而是仅提供网络链接,需要跳转到国际出版集团的文献平台下载。英文科技期刊在国内的被引频次并未与国际被引频次同步增长,而是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因此,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的国内影响力,加大国内传播利用率,是弥补其在支持国家科研和经济建设上不足的关键。
此外,大量中国作者的高水平英文论文发表在国外科技期刊上,这些论文也未能系统地存储在国内文献平台上。近年来,中国作者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SCI论文数占其全部SCI论文总数的比例仅约为5%,且逐年下降。这意味着超过90%的中国作者SCI论文在国内没有实现专门机构的正式存档。
2021年,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达642,391篇,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27.40%,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这些高水平英文论文却大多在国外文献平台上存储和传播,为国外平台增色添彩,反而削弱了国内文献平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国科技期刊也在积极探索OA出版,以加强论文传播。截至2022年8月,CSCD来源期刊总计1,262种,其中采用不同OA出版模式的期刊有1,088种,占比高达86.21%。然而,中国科技期刊单刊网站OA的影响力有限,集中在一个文献平台上进行OA将更为高效。同时,一种期刊同时实行OA和付费订阅存在冲突,需要调整并规范适合国情的OA模式。
综上所述,中国科技期刊虽获得大量国家经费投入,但其在服务国家建设方面仍有待加强。中文科技期刊与国内发展紧密相连,却受限于商业化文献平台的高昂查阅费用,难以在推动企业研发和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英文科技期刊则过于依赖国外文献平台,导致高水平论文流失。因此,中国中文和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传播时亟需一个权威且统一的文献平台。大量发表在国内外英文科技期刊上的论文未能在国内文献平台存档,存在论文流失和“两头在外”等问题。若国外文献平台因故停止或限制向国内提供服务,将造成数据真空和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从完善科技论文存档、降低论文流通费用、提升论文流通效率以及加强对外传播等多方面考虑,建设国家级科技论文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平台现状
当前,国内科技文献平台可大致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商业化的文献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等。这些平台由非期刊运营方的第三方建立,通过与期刊运营方签订版权协议,获取论文资料并整理后存储在服务器上供用户查阅,收取费用后与期刊运营方分成。与国外大型商业化文献数据库通常由国际出版集团运营不同,这些第三方平台并不运营期刊出版论文,而只是论文的搬运工。虽然它们保存了大部分中文科技期刊论文,但并未做到完全收录,导致用户有时需要重复购买不同平台的服务,且费用不菲。
第二类是学协会、期刊运营方等自行开发的文献平台,如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科学出版社的SciEngine、清华大学出版社的SciOpen等。这些平台主要展示自产的期刊论文,为下属期刊集群服务,并接受其他期刊加盟。这种自产自销、依托自有刊群建设数字平台的方式与国际出版集团的平台发展路径相似。然而,这些平台面临的困难是期刊体量不够大、英文期刊OA出版但影响力不足以及对回归的英文期刊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第三类是科研机构特别是科技信息研究机构开发的平台,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这类平台具有公益性质,期刊自愿加入,经过期刊运营方的授权后,将期刊论文存储在平台服务器上供用户免费查阅。然而,这类平台存档的期刊论文数量远少于商业化平台,在“大而全”方面存在劣势,导致公众的认知度和使用度不高。
第四类是文献搜索类平台,如百度学术、Pubscholar等。这些平台通常只提供论文摘要和全文链接,数据量庞大且繁杂。
第五类是精选论文推介平台,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F5000)”、中国科协的“科创中国”平台上的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等。这些平台通常只提供入选优秀论文的摘要,数量相对有限。
从论文是否存储在自身服务器上并提供全文查阅的角度来看,只有前三类平台能被称为独立的文献平台。然而,这三类平台在国内均存在不足。
首先,存档不完全。由于市场竞争、利益分配等原因,现有国内平台都无法独立保存全部中国科技期刊的论文,导致存储资源的浪费和查阅的不便。此外,存档主要以中文论文为主,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中国作者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论文基本没有全文存档,通常只提供国外数据库的网络链接。
其次,查阅费用高。商业化平台仍是国内用户查阅论文的主要途径,高昂的费用限制了论文的快速流通。虽然早期由于平台厂商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纸媒数字化工作并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访问服务,收取较高的查阅费用是合理的;但现在期刊已直接提交论文的电子文件,存储和网络服务等成本大幅下降,期刊也希望将论文作为公共资源尽可能地大范围传播和利用。因此,高昂的查阅费用已失去合理性。例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曾提案建议将中国知网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使其论文浏览和下载功能供国内用户免费使用。
当前平台面临的这些问题很难单纯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解决。因此,可以考虑建设国家级平台,通过行政手段和提供普惠性服务来配合化解问题。在信息化条件下,要求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像缴送样刊一样向该平台报送每期论文的电子文件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对于中国作者发表在国外科技期刊上的论文,也可以要求作为科研成果数据在该平台上存档;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国外期刊论文,也可以在该平台进行备份存档。鉴于中国科技期刊的公办程度较高,其更加看重对科研工作的服务和国家建设的支持,因此免费或低价供读者阅读的意愿较强。科技论文作者也更加注重论文的传播效果,同时自己往往也是读者。如果论文能够在该平台上免费查阅,将更容易得到作者在版权转让和版税减免上的支持。此外,该平台提供的免费查阅服务也将促使商业化平台加速转型升级,将盈利重点转向为读者提供知识增值服务和为期刊出版提供定制化支持服务上。长远来看,中国科技期刊通过国家级平台实现免费或低价OA,将以费用换时间的方式对冲掉国际科技期刊的优势,从而扩大国内外受众面并逐渐吸引高水平稿件;同时,这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科研领域的紧密合作和利益捆绑,有效打消美西方的脱钩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