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用人单位和校友的广泛走访和调研表明,用人单位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对我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给予了好评。针对用人单位新的更高的要求,我校应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及毕业生综合素质。
为全面了解毕业生就业去向发生的变化,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7~9月,我校组织5个调查小组奔赴华北、华东、西南和华中8省、市,深人多家用人单位,走访近千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领导、各届校友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任务:发放并回收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调查问卷;走访校友比较集中的用人单位的领导,听取他们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和意见;召开校友座谈会,听取校友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与公司、企业及校友一起探讨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宣传和推介我校毕业生;建立新、老校友之间的联系网络,并通过校友的社会关系拓宽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扩大我校的社会知名度。
调查采取抽样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信函、网络、座谈等方式对用人单位和校友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单位采取走访形式进行实地调查。5个调查小组分别走访了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中瑞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宝钢集团公司、江苏常宝钢管有限公司、南京钢铁集团公司、江苏大垣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宁波市人才市场、重庆钢铁集团公司、新余钢铁公司、攀钢集团公司、中国第十八冶建设公司、宣城市人事局等45家用人单位,以座谈会、聚会等形式与校友们进行了充分的座谈交流和深入接触,并建立了部分校友通讯录。
我们采取从用人单位的需求行为、历届校友现状入手来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主要关注的问题是:(1)在新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有何特点;(2)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期望和评价有何特点;(3)校友基本情况和职业素质有何特点;(4)用人单位和校友对我校人才培养、就业等方面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调查得到了有关单位和校友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结果分析
(一)用人单位录用标准分析
本次调查从“对毕业生成绩的关注”、“毕业生在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来分析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
第一,用人单位十分关注专业学习成绩。在用人单位调查中“非常重视学生专业课成绩”的占83.3,“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实习成绩”的单位占33.3。这表明,绝大多数单位十分重视学生的在校学习状况,尤其是专业课的学习成绩,希望通过引进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毕业生提高本单位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所以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评价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非常重视通过学生的实践、实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第二,用人单位重视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的单位均占41.6。说明用人单位比较重视毕业生的英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并将其作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基本条件。
第三,用人单位对学生干部比较青睐。对毕业生“在校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一栏中,75的单位选择了最好是担任过学生干部,只有25%的单位选择无所谓。这说明虽然用人单位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状况,但是也希望学生能通过学生干部的工作经历来丰富自己的阅历,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第四,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单位最注重的人才能力(多选)”一栏中,100%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3.3的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16.6的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说明在各种能力中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的是能够较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实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五,用人单位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单位最看重的人才素质”一栏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素质”,然后依次为“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身体健康、吃苦耐劳”和“心理素质”。这说明用人单位不但重视毕业生的知识水平,而且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良好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对于毕业生尽快认同和融入以本单位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工作中互相协作以实现单位的共同目标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已越来越成为评价和录用毕业生的重要标准。
(二)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分析
调查小组所到之处,用人单位的领导和组织、人力部门的负责人,对我校校友的工作表现都给予了很高评价(调查结果见表1)。根据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分析如下:
一是职业道德方面。在所调查的用人单位中,对我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评价“很好”的占66.7,较好的占33.3;“动手能力、吃苦能力”评价“较好”以上的单位占92;“团队精神和务实精神”评价“较好”以上的单位占92。在单位的反馈意见中,很多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勤奋和踏实精神给予了肯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业务过硬、勤奋好学、上进心强。
二是专业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很好”和“较好”的用人单位各占5O。很多用人单位对我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实践实习环节,到单位进行实地实岗的生产实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是基础知识方面。有83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英语、计算机水平为“较好”以上,有17的单位认为学生的英语、计算机水平“一般”。用人单位反映,现在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大多都能拿到英语四级证、计算机省二级证,但他们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英语和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是个人能力方面。有9O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很好”或“较好”,有91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组织管理能力”“很好”或“较好”。有92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开拓创新能力”上表现“很好”或“较好”。有9O%的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承受压力和适应能力”“很好”或“较好”。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技术竞争的不断加强,毕业生面临着如技术创新、企业改革、岗位竞聘等情况,用人单位已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毕业生一定要注重自身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培养,拓宽知识面,提高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使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以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三、校友跟踪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由于学校重视教学质量,狠抓育人工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颇受欢迎,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代表(调查结果见表2)。具体分析如下:
(一)校友基本状况分析
在所调查的校友中,毕业时间在5年以内的占49,5~10年的占18,1O年以上的占33。在基层工作的为61.4,中层干部为35.1%,高层领导为1O.5%。毕业后没有更换工作的为68.4,更换一次的为12.3%,更换二次的为8.8,更换三次以上的为1O.5%。认为自身很胜任目前工作的占36.8%,基本胜任的占63.2。
(二)校友们对个人能力的评价分析
一是踏实、勤奋、能吃苦、肯钻研,敬业精神、事业心、责任心强。我校校友大多认为,自己能摆正位置,扎扎实实地从一线做起,踏实、勤奋、吃苦耐劳。钻研精神强,能够虚心求教,敬业精神、事业心、责任心强,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这使得他们能积累许多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成为各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二是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接受新知识能力强。我校校友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总体评价是好的。他们大多都认为在就业后,自己能很快融入到崭新的工作中,主动地去了解从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善于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努力积累相关工作经验,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力。这一特点体现在不少校友在进入企业后,能够利用在学校打下的基础,继续在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里向纵深发展,有不少人通过持续的研究探索,已成为某些领域的专家。
三是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我校的办学定位是“夯实基础,注重实践,面向一线培养扎根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就业后,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已经有所接触,积累了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因此,与其他一些高校的毕业生相比,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上表现出了动手能力强、工作易上手的优势。
四、跟踪调查结果的启示
如调查所示,随着人才市场的发育完善,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社会需求的预测,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大学生个性培养和就业预警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细分就业市场,形成办学特色,精炼学校品牌,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是在源头上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必须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培养人才和毕业生就业有效结合起来,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培养知识型、复合型人才,努力拓展专业领域和专业口径,调整现有专业,增强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结合自身条件,以优势学科群为依托,积极拓展新专业,尤其社会急需的交叉学科的新专业;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分析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课程结构的终极目标,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够具有运用知识、学习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以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把大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要形成大学生学习指导、实践教育指导、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就业创业指导等“五大指导”体系,积极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活动,大力支持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其次,要实施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再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实施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创新实验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接触、了解社会实际的过程中,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最后,要通过继续举办诸如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征文比赛、科技竞赛、组织学生申报科研课题立项、参加挑战杯和课题研究等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注重大学生个性培养和就业预警教育
高校要研究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大学生的个性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生个性分析档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全面、客观分析;要创设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学生个性培养教育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要采取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式的就业预警教育。一年级通过课堂学习,初步树立职业生涯理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二、三年级侧重对自我的全面、深刻认识与把握,深化职业生涯理念,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深化与完善;四年级是指导的重点,要引导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各种技能,强化职业生涯理念,加强职业道德和适应社会教育,使其成功迈人职场。
(四)组织各类学生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调研中校友们普遍反映,在学校积极参加校园内外各类活动,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有很大提高,团队协作精神也较强,更能尽快适应社会。用人单位也反映,在招聘时,会比较青睐担任过学生干部或有较丰富社会活动经历的毕业生。因此,高校要多与行业、企业、社区等单位合作,增加学生与校外的沟通渠道和机会,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科技服务、文化下乡和课题设计、项目运作、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乃至创业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此外,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引导学生走“实践、奉献、成才”之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有工作意向和能锻炼自己能力的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鼓励学生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既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又磨炼自己的品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发展的后劲。
总之,建立并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专业设置等挂钩的长效机制,强化我校的人才培养品牌和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使我校学生成为“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具有明确的职业意识、过硬的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